八卦拳拳法pdf免费下载百度云

国学知识大全—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部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百度网盘或txt可以带走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txt电子书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  既可!使用 电子书阅读器  阅读  效果更佳

八卦拳学
孙禄堂先生著

序 一
余读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见其论理精微,因往访之,先生欣然延见。纵谈形意拳之善,并授以入手之法,言形意逆运先天自然之气,中庸所谓致中和,孟子所谓直养而无害,皆此气也。今内家拳法惟太极、八卦、形意三派各不相谋。余三十年之功乃合而一之,盖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也、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中,则自立不败之地,偏者遇之靡不挫矣。形意攻人之坚而不攻人之瑕、八卦纵横矫变、太极浑然无间,随其来体不离不拒,而应之以中,吾致柔之极,持臂如婴儿,忽然用之,彼虽贲育无所施其勇,虽万钧之力皆化为无力,虽然习武者非欲以艺胜人也,志士仁人养其浩然之气,志之所期力足赴之。如是而已。呜呼,由是言之,则古昔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相传精一执中之道,不求胜天下,而天下莫能胜之者其犹此理也,与庄子曰:道也进乎技矣,吾闻先生之言,益信圣人中庸之道不可易。先生为人豪直,与人无旧新,必吐其蓄积不自吝惜,曰: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二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今先生复撰八卦拳学,扬州吴心彀先生以书来属作为序,因以所闻之先生者略述於右,未能究宣其意万一也。
靳水陈曾则书於明圣湖之洗心阁
序二
蒲阳孙先生禄堂,曩著形意拳学一书,余受而读之,深服先生用力之勤,而於力气一道纯任自然伤口手中庸之报,则殆内家之上乘也。今夏复以八卦拳学见示,兢兢以实行体育保护身体为宗旨,其造福社会已属难得可贵,而细绎八卦拳学之意义则在化后天之力,运先天之气体,柔用刚变化无穷,与羲经消息盈虚之理,变化顺逆之方,息息相通,技也而进于道矣。形上形下一以贯之,知先生固非徒以技击擅长也,顾吾慨无吾国拳学之失传也久矣,自太史公传游侠而不详其致力之途,虽李唐崛兴,此风丕盛,然亦不过历史之纪载已耳,明清之交,如张三丰,如单思南,如王征南辈精悍绝伦,凌铄南北,然能笔之著述,传之其人者闻焉无闻。此拳学所以式微也。今先生以振靡起衰为已任,著书传世,不秘其术,其殷殷诱掖之心诚自古以来所罕见也。爰于付梓之初,敬书数语以遗之,先生其许为知言否也?
民国五年七月学生吴心彀序
自序
易之为用,广大精微,上自内圣外王之学,下迨名物象数之繁,举莫能外。而于修身治已之术尤为详尽。乾文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然健也,自强也,非虚无杳冥而无可朕兆。余自幼年即研究拳术,如是者有年。嗣来京,获见程先生廷华,始知有“八卦拳”,因从而受业焉。拳式始于无极,终于八卦,中分两仪、四象,先天、后天、缩力、顺行,正变错互,无不俱备。然后知易之为用之广大精微也。但程先生只凭口授,未著专书。余恐久而换其传也,爰不辞固陋,每式绘之以图,并于各式后附以浅说,非敢自矜一得,亦聊以广先生之传已耳。“八卦拳”不知创于何时何人,闻有董海川先生者,精技击,好遨游。尝涉迹江皖间,遇一异人,传以此技。后董先生传之程先生廷华、李先生存义、尹先生福、马先生维祺、梁先生振普、张先生占魁、史先生六、王先生立德。自是而后,尹先生复传之马桂等。李先生传之尚云祥、李文豹、赵云龙、郝恩光、郭永灵、黄柏年、李海亭、耀亭等。张先生传之王俊臣、韩金镛等。余与张玉魁、韩英奇、冯俊义、阚龄峰、周祥、李汉章、李文彪、秦成等,则皆亲灸程先生之门者。缕[尔见]述之,以示不忘所自也。
中国民国五年十一月直隶完县孙禄堂自序
八卦拳学序—-佚文手稿
(首页遗失)......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
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先哲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全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于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各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白君与余指引相见,云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理也。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
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这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日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凡例
1、是编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内藏十八膛罗汉拳,兼有七十二截腿,七十二暗脚。至于点穴、剑术、各样兵器,均於拳内含藏。以上诸法,皆以实行体育,强壮筋骨,保护身体为正宗。
2、是编标举八卦拳生化之道,提纲挈领条目井然,其次序,首自虚无式而起,至太极形式,此二者为八卦拳之基础。由无极式说起,以至於神化不测之功用学终,是为全编条目。内中起点,进退伸缩,变化诸法,一一详载。操练时,凡一动一静,按此定法,不使错乱。则此拳之全体大用,神化妙用之功,庶几有得,可为世道用行舍藏之大用矣。
3、是编粗浅之言,以明拳术极深之理,简约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
4、拳中数形,不过作万物之纲领,若习熟习,则纵横联络,全体一致,不惟取数形数式习之则已也。朱子云: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教,即凡全体之式,万物之形,莫不由於数式数形而时习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万物之中目有所见,心有所感,皆能效法,彼之性能,而为我用矣。
5、八卦拳术,不外易数方圆二图之理,昔武候作八阵图,其中氤氲变化,奥妙莫测,其实不过以巨石为之,八八成行六十四堆而已,拳术中精微奥妙,其变无穷,有神化不测之机,亦不过以数式数形,纵横联络变化而已,溯其源,皆出於河洛理数之原也。
6、是编为体操而作。只叙八卦拳之实益议理,但取粗俗易明,原非等於词赋文章,固不得以文理拘也。
7、是编除各式之指点外,其他一切引证,均与道理相合,迥非怪力乱神之谈,学者不得以异端目之。
8、是编发明此拳之性旨,纯以养正气为宗旨,固非异端邪术诸书所可比伦,今将八卦拳始末诸法,贯为全编,使学者一阅了然。
9、体操门类繁多,惟八卦拳练习极易,用法最良,系行天地自然之理,运用一派纯正之气,无论男女妇孺,及年近半百,皆可练习,一无曲腿折腰之苦,二无皮肉磨挫之劳,且不必短服窄袖随便常服,均可练习,此诚武技中孺雅之事也。
10、此拳不仅便于个人独习,若人数众多,或三五人同一圈习,或数十人同而习之,或数百人亦可分数圈而习之,再多亦均无不可。
11、此八卦拳术,关系全体精神,而能却病延年,又不仅于习拳而已。
12、是编每一式各附一图,使八卦拳之原理及性质,切实发明,用以达八卦拳之精神,能力巧妙,因知各拳各式互相联络,总合而为一体,终非散式也。
13、附图有照片、有图形,使学者可以入手,按像模仿,实力作去,久则义理自见,奇效自彰。固非虚语也。
八卦拳目录
第一章 八卦拳形体名称
第二章 入门三害
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转与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第六章 无极学
第七章 太极学
第八章 两仪学
第九章 四象学
第十章 乾卦狮形学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掌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学
第十三章 离卦鹞形学
第十四章 震卦龙形学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学
第十六章 巽卦凤形学
第十七章 兑卦猴形学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后天合一式说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后天八卦合一图解
第二十章 八卦拳阳火阴符形式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练神还虚形式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第一章 八卦拳形体名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以八卦取象命名,制成拳术。近取诸身言之,则头为乾、腹为坤、足为震、股为巽、耳为坎、目为离、手为艮、口为兑。若在拳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至第七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个两节为八卦。两手两足共二十指也,以手足四拇指皆两节,共八节,其余十六指,每指皆三节。共合四十八节,加两胳膊两腿八节,与四大拇指八节,共合六十四节,合六十四卦也。此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生六十四卦之数也。此四肢八卦之名称。以上近取诸身也。若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蛇、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等物,以上皆远取诸物也。以身为八卦属内,本也。四肢八卦属外,用也。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后天而成也。内经曰,人身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本,澄其源而流自长,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理也。故善为医者,必先治本。知先天之本在肾,肾应北方之水,水为天一之源。因婴儿未成,先结胞胎,其象中空,有一茎透起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而命寓焉。知后天之本在脾,脾为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盖先生脾官而水火木金循环相生以成五脏,五脏成,而后六腑四肢百骸之以生而成全体。先后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离八卦之形体也。医者即知形体所生,故断以卦体,治以卦理,无非即八卦之理,还治八卦之体也。亦犹拳术,即卦象,教以卦拳,无非即八卦之拳,使习八卦之象也。由此观之,按身体言内有八卦,按四体言,外有八卦,以八卦计数,为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此八卦拳术,所以为形体之名称也。
第二章 入门三害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
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
挺胸提腹腹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
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所练之要法,与形意拳无异也,譬之易经方圆二图,方圆乾始西北,坤尽东南,乾坤否泰居外四偶,震巽恒益居内四角,其阳自西北而逆气退于中央,生气在中也,阴自中央而顺于东南,阴气在外也,其生卦而恒益否泰。如形意拳,起手先进左足,以右足为根,身子看正是斜,因此形意拳与方图皆属地,在地成形,所以形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圆图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左阳升,右阳降,阴来交阳,一阴生于天上,阳来交阴,一阳生于地下,阳生阴生,皆在图之正中,圆象天,天一气上下,上而阳,下而阴,象一气运,阴阳相交,即太极一气也。八卦拳左旋右转,两胯里根,如圆圈里边无有楞角,两眼望着前手食指稍,对着圆圈中间看去,旋转不停如太极一气也。八卦拳与圆图皆属天,在天成象,所以八卦拳在圆图虚中求玄妙也。又譬之奇门,有飞九宫一至九之数皆圆形属天,与八卦拳理相合也。易经虽有方圆二形,其理无非逆中行顺,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也。奇门有飞九宫转盘二形,其理无非奇逆仪顺,奇顺仪逆,以还一元之气也。形意八卦虽分方圆二派,其理无非动中缩劲,使气合一归于丹田也。所以大圣贤正心诚意,无不与拳术之道息息相通。大英雄智勇兼备,亦必明于数学之理。大技艺家格物致和,亦必先明于意气力之用。以上诸理,形名虽殊,其理则一。练拳术者,明乎此理,以丹田为根,以意气力为用,以九要为准则,遵而行之,虽不中不远矣。
第四章 四德八能四情
四德者,顺逆和化。四者,即拳中合宜之理也。顺者,手足顺其自然往前伸也;逆者,气力往回缩也;和者,气力中正无乖也;化者,化其后天之气力归于丹田而返真阳也。
八能者,乃搬拦截扣,推托带领。八者,即拳中之性也。搬者,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拦者,拦敌人之手足如研肘是也;截者,突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扣者,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推者,推敌人之两手并身,其中有单手推者,有双手推者(即双撞掌也)是也;托者,托敌人之两手,有平托者,有望高托者是也;带者,敌人抓住我手,极力往回带,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领者,领敌人之身,或敌人之两手,往左右领去,或往上领,或往下领,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
八能者,内含六十四事,合六十四卦也。八者,正卦也,即上乾下乾之类;六十四者,变卦也,即上乾下坤,否泰互卦之类。所谓八搬八扣,各有八,合而为六十四者,则谓拳中之性也。
顺逆合化,为六十四卦之德也。六十四卦含之于顺逆合化四者之中,而为德行,行之于身而为道,用之于外而为情。情者,即起落钻翻也。且八能用时,或明而用之,或暗而用之,或打破彼之身式而用之。或化开彼之法式而用之,或刚进而用之,或柔进而用之,或进而用之,或退而用之,或诱而用之,或指上而用之下,或指下而用之上,或指左而打右,或指前而打后,或指此而打彼,或彼刚而我柔,或彼柔而我刚,或彼矮而我高,或彼动而我静,或彼静而我动,或看地之形式,伸缩往来分别而用之。地形者,远近险隘,广狭死生之类也,且身式将动而未动时,务要周身一家,合外内一道,再观彼之身式高矮,量彼之情形虚实,察彼之气质薄厚,将彼奸诈虚实,等等得之于心,随便酌量用之,而能时措之宜,至于拳内用法名目虽广,然无论如何动作变化,总以四情为表则也,四情用的合当,则能与性德合而为一道也。
第五章 八卦拳左右旋转与往左右穿掌之分别
起点转法,无论何式,自北往东走,旋之不已,谓之左旋。自北往西走,转之不已,谓之右转。凡穿掌往左右换者,无论在何方,换掌换身,若望着左胳膊穿者,谓之往左穿手,望着右胳膊穿者,谓之往右穿手。此谓左右旋转,与左右穿掌之分别也。
第六章 无极学
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举动之间,但由天然之性也,而旋转无度,起落无节,外失诸修,内失诸养,知顺之所往,不知逆之所来,以至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往往归于无可如何之地。是摄生之术,讲求无方,良可慨也,惟圣人知逆运之机,修身之本,还元之道,总之不外形意、太极、八卦诸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明善复初之功,求立于至善之极点,以复先天之元气,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可与后世作法,亦可为万物立命,此之谓无极而生太极之式也,李东垣先生曰:人自虚无而生神,积神而生气,积气而生精,此自无而之有也;练精以化气,练气以化神,练神以还虚,此自有而之无也。拳术之道,生化之理,其即此意也夫。
第一节 无极学图解
起点面正,身子直立两手下垂,两足为九十度之形式,两足尖不往里扣,两足后根亦不往外扭。两足如立在空虚之地,动静不能自知也。静为无极体,动为无极用。若言其静,则胸中空空洞,意向思想一无所有,两目将神定住,内无所观,外无所视也;若言其动,则惟顺其天然之性,旋转不已,并无伸缩往来节制之意思也。然胸中虽空空洞洞,无意向思想之理,但腹内确有至虚至无之根,而能生出无极之气也。其气似雾,氤氤氲氲;黑白不辨,形如湍水;混混沌沌,清浊不分。惟此拳之形式未定,故各谓之无极形式。此理虽微,但能心思会悟,身体力行到极处自能知其所以然也。
第七章 太极学
太极之形式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左旋之而为阳,右旋之而为阴,旋转乃一气之流行。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也,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之活活泼泼,有无不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也。这一点子即是拳中左旋右转,开合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也。中枢者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原。丹田之气,八卦拳之根蒂也,此气是天地之根,阴阳之母,即太极是也,故两仪由此而生焉。
第一节 太极学图解
起点先将腰塌住。[身向左偏转45度,右脚尖稍上翘,用脚跟随着身子一同向左扭转,左脚尖向左摆动45度,两脚跟仍靠拢]再将右足直着往前迈去,落下两足形式如斜长方形。两腿里曲均要圆满,不可有死弯子,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腿如骑马式,一齐扣劲之意,不可显露往一处扣的形式。两腿之形式,未转走时,左胯与左足后根相齐;既转走时,可胯尖扭至与前手食指并圆圈中间相对为标准。前右腿形式,膝与足后根上下如一条线相齐。再将右手顺着右足后根如锐角形式,手直着如画一半圆形抬起,抬至手虎口与眼相齐停住。两肩要松开,两肘均往里裹劲,裹至肘尖朝下垂。两手指张开,不可并拢。两手腕均往外极力拧劲,拧至食指直立,虎口撑开如半月形,无各指与小指均有往回钩劲的意思。两手心不可往外挺劲,两手如同抓着圆球相似。手腕极力往上挺劲,手虎口亦极力往前推劲,上下挺推要均停方为正劲。两眼看前手食指稍为准则。或有看虎口者,气不中也。后胳膊靠着身子,极力往上如画半圆形,虎口至前胳膊肘子停往。两肩均往回抽住劲(此是顺中求逆如卦位顺行,卦序逆行之意也),两肘极力往下垂劲。两手极力一气往前推劲,两手心随着两肩极力往回缩劲,腰随着两手腕往外拧劲时如拧绳子极力拧去,拧至前手食指与两眼对着圆圈中点为止。[两手贴着两肢外侧慢慢向上提至两胁间,身子同时缓缓下坐,左大腿与身体约成75度,两手慢慢向身前伸出,边伸边朝外翻,翻成手心朝上,右手在前,左手稍后。同时右脚亦向身前迈出一步,右膝与右脚后根上下相对。再身体右转45度,两手随身子向右转时向右划一半圆,划时两手向上穿并向里拧,右手拧成立掌,右肘尖与左脚跟上下相对,左手拧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环抱在胸前,身坐。]
此式名为横走竖撞,两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里胯根抽至如圆圈里边圆线,如⌒是也。所谓在圆图乾坤中虚处求玄妙,是此意也。头要往上顶劲,口似张非张,似合非合,舌要顶上腭,呼吸要从鼻孔出气,久之消息之理自然通矣。谷道要往上提,项要竖着劲,心不要用努力,扣胸不可往里显着扣。只要两肩齐往回缩力,自然而然就内开外合,是谓之扣胸也。功久胸前亦自然而有圆含之形式也。转走时身子不要快。意气力并手足肩胯腰肘内外务要合成一气。身中不可有一处散乱,如有散乱处即是身中之劲不合。即于腰胯肩肘并四稍求之。四稍者牙为骨稍,舌为肉稍,手指足趾为筋稍,浑身毛孔为血稍是也。求之务将心气沉住,归于丹田。身子高矮要一律,转走时身子不可有左斜右歪之形,使内中之气不稳也。行起时总似鸟之束翅频频飞去之形,又如平水漂流一物,不见水流,只见物行,有安稳自然之象。两譬语是此拳形式之意义也。
两足前后相离远近,随乎人之高矮,总要后足往前迈步不费力为至善处。初练时,身子不可过矮,微须高点,过矮甚为费力,迨至日久功纯,则高矮随便不拘矣。
第八章 两仪学
两仪者,是一气伸缩之理,左旋之则为阳仪,右旋之则为阴仪也。前太极之式,一气走去,如图流行不息者,则为太极阳仪,是为气之伸也。至练时圆圈之大小,转数之多寡,皆以地之形式为准则,可大则大,可小则小。若论通便法,尤不拘地式之长短宽窄。亩数之地不为大,圆三径一不为小,诚以功夫深纯,即周围数里,亦能循环数匝,不停式子,而片席容足,亦可以来往转身而有余也。先哲云:“道之伸缩流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此拳之意义也。若是回转身式(即单换掌),勿论大小圈循环多寡,酌量自已之气力而行,半圈可以换身,数十圈亦可以换身,倘转数甚多,天地万物亦随着身子一气翻转,此时换身更当要紧,若任一式转去,恐功夫不到,则有头眩眼昏,足底无根之弊,所谓极必后阴,阴极必生阳也,譬如圆图八卦,阳左升为日,阴右降为月,日来则月往,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四时生焉,换身右转流行不已,如图则为太极阴仪是气之缩也。圣人云:鬼神之为德,日月之升降,皆属天地自然之变化。而拳中两仪右转,左右有序,何莫非一气之往来屈伸乎?故两仪再生而四象出焉。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时譬如一气左旋流行不已。拟欲换身右转,是一气生两仪也。其法右足先起至前边落下。
(二) 左青龙缩尾:随后,左足再往前迈时,足尖极力往里扣。落下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向外扭劲。两膝相离似挨未挨之意。两胯里根均向回抽劲,又兼向外开劲。此式是内开外合之意。腰要塌住劲,此时上身两手仍合住劲不动,两肩似乎有往回缩劲之意,亦谓之含胸,稍微稳住。[眼看前掌。]
(三) 左青龙返首:即将右掌伸直,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中、食和无各指朝前,手心朝右外的反掌,]停住。右足在右手拧时,一齐随着往外[向右摆步]迈出。足落下与右手上下相齐。其时身子微微有往下遁缩之意。左手紧靠着身子在胳膊根窝下边。手心仍朝外往前推住劲。
(四) 左黑虎出洞:[右足稍右撇,]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仍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仍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两手极力均往回裹劲[两小臂里裹,两手外翻],裹至两手心朝上,裹时两肩极力往回抽劲,又兼往下垂劲式,似停未停之时,即将腰向右边极力拧去,如拧绳子之意。左手心朝上肘往下垂着,极力挺往劲勿动。左手心朝上随着腰拧时徐徐往右胳膊根外边,与右胳膊成为丁字形。又往前往高斜着穿出。左肩如同穿在右胳膊根窝下之意[两手心逐渐拧成手心朝里,手背朝外,手指朝上的仰掌]。头项竖住劲。随着腰向外扭劲。两眼看所穿之左手。左手穿至极处为止。此劲之理如同上满表条,不留余隙,外劲形式似合而内中心气似开,似虚之意,若其不然,胸中恐内挤气努胸隔心痛之患。此时面向右侧。
(五) 右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右转走时,先将左足往前直着迈去[身向左偏转45度,左脚向左前方摆步迈出]。左手随着左足迈时,连穿代伸代往外拧劲。右手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左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仍与眉齐(竖掌) 右手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俯掌) 腰亦随着左手向右边如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曲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可拧之容易,似觉拧不过来的意思。两手腕往上托,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勿拘。要之,走步换式总要上下相连,内外六合一气。六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成为六合也。 其中意思,练者若是不晓,即求明人指点可也,学者勉而而深思之,功久自能知焉。两仪再往回换势走,与此法之理相同。以后凡换式,自两仪以至于神化之功,虽分左右换式,手法足法,诸处之劲,左右无不相同。

第九章 四象学
四象者,两仪各生一阴阳也。太极生两仪者,八卦拳之奇偶也。复于两仪之中,各加一奇一偶,以象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名为四象。四象即本拳之奇偶,各加一阴一阳,而分为金木水火也,在腹内则为心肝肺肾,在拳中则为前后左右,俗称名为双换掌也。四象不及土者,太极即土也,拳中起钻落翻,动而未发谓之横。横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谓之土,因其一气运用,谓之太极,太极也,土也,一而矣,故不及土仅言四象者,而土已在其中矣,夫四象既有阴阳,则八卦相交,彼此相荡,一卦可荡于八卦之上,八卦相荡更可重为六十四卦,按易一卦六画,下三画象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画相荡,因而重之,象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以明拳中各法左旋右转,皆有阴阳之式也。故左旋象下三画,头手足象天地人三才也;右转象上三画,因天地人三才各有阴阳也。八卦即四象之阴阳,六十四卦即阴阳配合之生气,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则阴阳相义,自可生生无已,岂第六十四卦哉,虽至千卦万卦,总不出乎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总是八卦,八卦总是四象,四象总是两仪,两仪总是一气之流行也。紫阳读参同契云:一自虚无兆质,两仪因一开根,四象不离二体,八卦互为子孙,六十四卦于此而生,万象变动于此而出,诚哉斯言,可为此拳之鉴矣。
(一) 青龙转身(右):起点两仪式,无论左旋右转皆可变换四象双换掌也,先以右旋之。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从正北往西顺着圆圈转去谓之右旋。
(二) 青龙缩尾:换掌时,左足在前,右足随后迈在前边,足尖极力往里钩,落下与左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极力均往外扭劲,腰塌住劲,两胯里根均往回抽劲,式似停未停。(图青龙缩尾)
(三) 青龙返首:即将左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手心朝外。左足抬起,足尖随着左手拧时,一齐往外摆劲,落下,左足后根与右足尖成为错综八字式。两足相离远近亦随人之高矮,足落下时形虽往外摆,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内里似乎开圆圈之意。腰随着左手往外拧,两肩里根亦均往回缩力,亦是含胸之意,右手仍靠着身子,手心朝外,在左胳膊根窝下边推住劲,肘往下垂着不动。式子身虽停而意未停。
(四) 右黑虎出洞:即将两手均向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即将右手从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出,右足与右手一齐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右肩亦极力望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里抽劲。腰仍塌住劲。式不可久停,譬如书句大长,字当中点点为读句,即一气似断而未断之意也。
(五) 右鹞子钻天:再将右胳膊靠着右耳,手极力往里裹着劲[经右额]往上穿去 [为竖旋掌],穿至极处手心朝里,身子随着右手往上伸长。左手心朝里[上],在右手往上穿时,一齐往下挨着右胳膊里根落下至肋,手指朝下,手背靠着身子,望着右胯穿下。两手分开要上下一齐,皆到极处。左足与两手分开时即速抬起,足尖极力往上仰着,靠住右足里胫骨,而时身子往下缩劲,腰亦塌住,右手可极力仍往上穿住劲,左手仍极力往下穿住劲,两眼往上看着右手,身子要稳住。
(六)右白蛇伏草:再将右手极力望着左肩尖前边扣去,落于左胳膊上边,身子随着右手扣时,一齐往下缩矮。[同时悬着的左脚向左后横跨一大步,落在圆圈线上,身随同向左后转180度,右脚尖里扣,左脚尖外撇成大马步。]两手再往前后分开,如同摆物一般。两手腕均往外撑住劲,前后两手虎口相对,两胳膊皆如半月形式。左足与左手一齐往前迈去,足落下要半斜着,腰塌住劲,身子往前扑去,小腹要放在大腿上,两眼随着右手看下来,望前边左手看去,两肩前后极力缩住劲,两胯前后里根亦极力缩住劲,此时腹内要似觉圆圈虚空一般,若是方能得着拳中之灵妙。
(七) 右黑虎出洞:再将两手极力均向里裹劲至两手心朝上,即将右手靠着身子,望着左胳膊根窝下穿出,手穿至极处,与左胳膊亦成一丁字形式,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与左足尖相齐,落下远近相离二三寸许。两足后根亦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腰要塌住劲,随着手穿时往左边拧劲,亦同拧绳子相似,而时身子之劲,亦如同表条上满之意,但内中总要虚空之意。内中何以能虚空之意,即着两肩两胯里根皆往回缩劲,则胸中自然有虚空之意,而腹内亦不能有努气拥挤之患也。
(八) 青龙转身:身子再往左转走时,先将右足往前直迈去,落下,两足相离远近,亦仍随乎人之高矮,总之无论何项步法,前走后退要自然为至妙处,右手随着右足迈时,连穿代伸往外拧劲,左手与右手,一并均往外拧劲。两足随走,两手腕随着极力往外拧劲,拧至右手食指朝上直立,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手指高矮仍与眉齐;左手亦仍极力靠着身子,一气推至左胳膊肘处,食指朝上稳住,腰亦随着右手,向左边如同拧绳子相似拧去。两眼亦看前手食指稍。两手腕拧时,两胳膊中曲亦仍朝上,两肘仍朝下。两手腕拧劲时亦不拧之甚易,亦似觉拧不过来的意思。两手腕往上托,两手虎口有往前推之意,二者均停不可显露。两肩亦极力一齐往回抽劲,两手亦许三五步拧过来,亦许转走周圈拧过来,亦勿拘,要法亦与两仪走步换式,上下相连内外一气之理相同,此四象练法随分四候则为起承转合之意,实即一气串成之道也 。
第十章 乾卦狮形学
乾卦者,天地之象也。狮子掌者,拳之式也;乾者健者也,阳之性也,三画卦之名也,乾以形体方谓之天,以性情方谓之乾。其于物也,则为狮形,其物最严烈,其性最勇猛,能食虎豹之兽,有抖毛之威。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金龙合口之式,有狮子张口之形,有白猿拖刀之法。在腹内则为气,能资万物;在拳中,则为狮子掌,能万法开端。此式以两手极力伸出,内外上下一气,有乾三连之象,又有起首三点之式,故取象为乾卦 ,其拳顺,则同身血脉舒畅,气力倍增;其拳谬,则乾遇震,而拳中不能无妄;乾临坤,而心窍亦不能开通矣。学者于此尤加谨焉。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左式,先将右足走在前边(见青龙转身图)
(二) 青龙缩尾:随后即将左足再迈至前边,将足尖往里扣劲,落下与右足顺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许,两足后根均往外扭劲,两胯里根均往里抽劲,腰塌住劲。
(三) 青龙返首:再将右手伸直往外拧劲,拧至手心往外,右足亦随右手往外拧时,一齐往外摆去,足尖要直着,与右手上下相齐,两肩微有往回缩劲之意。
(四) 黑虎出洞:再迈左足时,两手腕均往里裹劲,裹至两手心朝上,左手仍靠着右肋,左足落至与右足尖相齐。两足扭劲,塌腰,两胯里根抽劲,两肩里根缩劲均如前,两足远近相离亦如前。
(五) 狮子张嘴:再走仍先走左足,左手在左足走时同时往右胳膊下边往平直穿去,与右胳膊成一丁字形。右手仍往里裹着劲在面前二三寸许,手直往上穿去,两足如同走路相似走去,左手心朝上随着往外如画平圆圈之意,画至食指直对圆圈空虚中处为度,右手与左手亦一齐手腕往外极力拧劲[沿着右耳往上举过头],拧至手心朝上,右胳膊靠着右耳处,如单手往上举物之意,两手虎口上下相对,两手如托一长杆形。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外开劲,两足随走左手连往外画,右手代往上托腰随着左手往外扭劲,两眼仍看前手食指稍。
(六) 狮子张嘴:再换右式步法,诸处之劲法无不与左式相同。
自此以下诸掌式,每逢起点时,均以两仪单换掌左式起点,但左右式皆能起点,惟因初学习之人不明其理,故不能不有一定之规模,俟习熟之后无论何式,皆能互相联络,贯通而练之者也。习者要知之。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掌
坤卦者,地之象也,返身掌者拳之式也,坤者顺也,阴之性也,六画卦之名也。坤以形体言,谓之地;以性情言,谓之坤。其于物也,则为麟形,其物为仁兽也,则有飞身变化不测之功;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麒麟吐书之式,大鹏展翅之法,有白鹤独立之能,有顺势返身旋转之灵;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返身掌,此拳之两手含往,返身转去,内外上下和顺,有坤六断之形,故取象为坤卦。其拳顺则身体轻便快利,转去如旋风,其拳谬,则腹内不能空虚,而身体亦不能灵通矣,学者加意研究,灵巧妙用由此而出焉。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式,先将右足迈至前边落下,即将两胯里根往回抽劲,腰塌住劲,头往上顶住劲,身子似有往下缩劲之意。
(二) 左麒麟回首:再将右足往右边摆回,右手与右足摆时,亦同时往里裹劲[向外拧翻],裹至手心朝上,[随着身转向右手旋,旋到与右脚上下相对]左手仍靠着身子在右胳膊下边[右小臂里侧,手指微上扬,掌心向右推着劲。眼看右手]。两胯里根亦均往回抽劲 。
(三) 左麒麟转身:左足亦即速往回迈,迈至与右足尖相齐,远近相离亦二三寸许。两胯抽劲。两肩缩劲。仍如前式,身微停 [面向圈里,背向圈外]
(四) 左大鹏展翅:即将右足往外摆,右胳膊仍挺劲,随着身子一气转,左足亦即速迈至右足处,不可落地,靠住右足里胫骨,两腿亦极力并住,腰亦塌住劲。右手与左足迈时,同时平着往外横去。
(五) 左麒麟吐书:左足再即速落下,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仍如前,右手与左足落时同时屈回,手心朝下,胳膊如半月形式[左手也同时向外拧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球状],随即[右手再向外拧翻,手心朝上成托掌,]左手望着右肘后边穿去[与右小臂交叉]。微停。[眼看交叉手]
(六) 右麒麟吐书:即将右肘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再走时仍与上图相同,再换左式与换右式手法步法劲式亦均相同。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学
坎卦者,水之象也;顺势掌者,拳之式也。坎者陷也,坎得乾之中阳,阳陷阴中,阳入而生潮,有坎中满之象,故居正北水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蛇形,其物最毒,其性最玲珑,最活泼者也。有拨草之能。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蛇吐信之法,有双头蛇缠身之巧;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顺势掌,此拳外柔顺,而内刚健,有丹田气足之形,内外如水曲曲顺流,无隙而不入,故取象为坎卦。其拳顺,则丹田之气足,丹田气足,则道心生,道心生则心中阴火消灭,而无头眩目晕之患矣;其拳谬,则肾水虚弱,心火不能下降,头晕眼黑必不免矣。
按此拳有点穴之法,式中有单指按点之术,此式单指按点之穴处在两腋窝。点法之意,如同禽鸟两翅窝之穴坑,两指一摄,顷刻而亡。不独此穴为然,凡诸穴能致人死者,皆当慎用,如心口,小腹,脐门,耳后,脑海,嗓喉,后脊背,两肾腰,谷道,两手脉窝数穴以及双指点,单指点,肘点,膝点,足点,掌印点,斫点,勿论如何点法,轻者可以伤身,重者可以致命。故点穴之法不可专用,专用必损阴德。谚云:己不用毒于人,人亦不用毒于我。所谓中找中,和找和,天理循环之数,是此意也。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两仪单换掌左式,先将右足往前落下。
(二) 右白蛇吐信:再将左足尖往外摆,与右足成为错综八字形式[同时右手由身前先向外翻,手心朝上成托掌,再向右外屈肘拧旋,手指朝左,手心斜向外成旋掌,上举在右侧上方]
(三) 右白蛇缠身:随后即将右足极力扣着迈去,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亦二三寸,右手在右足迈的同时屈回[屈肘向下落,边落边翻成手心朝下的俯掌],肘向外,胳膊如半月形,手自头上望左肩落下停住,左胯里根极力往回抽劲,腰如拧绳子相似,与左胯抽劲时,一齐[向左]拧去。左手仍靠身子,在右胳膊里根下边。此时右胳膊在上,左胳膊在下[右手向左推着劲,左手向右推着劲,如蛇缠身之式],挨住,微停。外形似合,复内略有空虚之意,不可有一物潜在心中。
(四)右白蛇伏草:[先将右脚撤出迈到左脚前边,脚尖与右脚尖相对成倒八字的扣步,身子随着向左转180度,左脚即向左横跨一大步,落在圆圈上,面向圈里背向圈外,左脚尖稍向外撇,右脚尖稍向里扣成大马步。]即速两手前后分开与双换掌两手撑开之劲相同。左足与两手分时,同时迈至前边,足落下足尖微往里扣着之意,腰塌住劲,小腹放在左边大腿根上,两肩抽劲,两里根缩劲均如前。
(五) 黑虎出洞:两手一齐再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靠着身子,再往左胳膊根窝下边穿去,右足与右手同时迈至前边,与左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两肩两胯抽劲亦均如前。
(六) 青龙转身:再往前走仍是青龙转身之式。
第十三章 离卦鹞形学
离卦者,火之象也;卧掌者,拳之式也;离者丽也,离得坤之中阴,阴丽阳中,阴借阳而生明,故正南火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鹞形,其物有入林之速,有翻身之巧。以拳式之用言,则有按点斫之法,此拳亦为大蟒翻身之式,亦有入洞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谓之卧掌,此拳则外刚健,而内柔顺,心中有空虚之象,故取象为离卦 ,其拳顺;则心中虚灵而人心化,人心化则玄妙生矣;其拳谬则心中愚昧不明,而拳中之神化不能得矣。
(一) 左青龙转身:起点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左青龙缩尾:即将左足迈至前边,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亦二三寸许。
(三) 左青龙返首:再将右足往外摆,右手与右足同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
(四) 左大蟒翻身:左足再往前迈落下遥与右足尖相齐,左手在左足迈的同时顺着右肘下边,手心朝上穿去,穿至极处。右手腕往外拧着劲,与左手同时自头上过去,胳膊虽然屈着,内中含劲如直着之意。腿极力往上抬,脚面挺着劲。右胳膊再伸直,手心朝里裹劲,手腕如抖劲之意,裹至手心朝上,左手腕与右手亦同时极力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两手要一气着。左手穿时,身子要有往下缩劲之意,右边身式如弯弓之形,身式虽然有屈形,而腹内总是中正空虚之意。身式似停而未停之时。(图大蟒翻身)[接上式,即将右手稍向里迫,迫成手心偏斜向上,进左脚身坐右腿成左虚步,同时左手外翻,手心朝顺右肘下边向身前伸出,接着右手屈肘在额前用腕极力向里向右外迫旋成手心朝上的托掌落在下颏前,同时左手也屈肘向怀里拧旋,手指对着前胸。两手拧旋时,身体也向右偏转90度,左脚向里扣成与右脚尖相对的倒八字扣步,面向圈外背向圈里。上式不停,右脚向右摆,身子随着向右偏转90度,右脚在身前屈膝提起成左独立步,右手由下颏前随着提右脚时向身前伸出,左手由胸前向左拧旋手指朝身伸出,要两手同时伸出,身子如弯弓形,稍向前倾]
(五) 左青龙返首:即将右足往外摆着落下[向身后落一大步,坐实右腿,随即左脚里扣,身向右后转180度,成右虚步],右手在右足摆[后落]的同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右,大指朝下,小指朝上的反掌,仍伸直在身前与右脚上下相对]。左手在右手拧的同时[由身后下落经左侧向右划一平圆到胸前]往里援回在左肋,援至手心朝上[下的俯掌,屈肘环抱,手指微上扬,手心向右推]。
(六) 黑虎出洞:再穿左手迈左足。
(七) 青龙转身:再往前走步,与单换掌右式相同。
(八) 再换右式,与练左式,身式步法诸处之劲均皆相同。
第十四章 震卦龙形学
震卦者,雷之象也,平托掌者,拳之式也,震者,动也。震得乾之初阳,初阳主生长,居正东木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龙形,其物为鳞虫之长,有搜骨之法,有变化不测之功,有飞腾之象;以拳式之用言,则有乌龙盘柱之法,有青龙戏珠之能,以拳之形式言谓之平托掌。此拳外静而内动。丹书云:静中求动之象,又一阳初动之意,故取象为震卦。其拳顺,则肝气舒和;其拳谬,则肝旺气努,而身体不能入于卦爻九二之中和矣。(九二者,拳体内之中气也) 学者于此勉力求和而无肝气冲目之患矣。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龙缩尾:即将可足往前迈去,极力往里扣劲,落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与前扣足相同。
(三) 青龙返首:再将右手往外拧劲,拧至手心向外,右足尖与右手同时往外摆,手足上下相齐。
(四) 黑虎出洞:左足再往前迈去与右足尖相齐,相离远近仍如前,两肩缩力,两胯里根均抽劲,腰塌住劲,即将左右两手均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往平着穿去,与右胳膊成为丁字形式。
(五) 青龙飞升:随后再迈左足走去。[身随着向左转90度。]两手在两足走时,尽朝上平着伸直,往左右分开,如画半[平]圆形式。左手往左边分,右手往右边分,分至两手左右如同一条直线,手心仍朝上着,亦如托着两碗水相似,左手食指仍与圆圈当中相对,两眼仍看着左手食指稍,两肩往下垂劲,又往外开劲,两胯里根抽劲,头往上顶住劲,腰随着左手拧劲,走时周身要一气,诸处之劲要均匀,不可有过不及之病。身子高矮随人之功夫为定,不可免强而行,如此腹内可能心气和平,肝气舒畅,身子行之如流水一律荡平矣。(图青龙飞升)
(六) 再换式仍与左式相同。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学
艮卦者,山之象也;背身掌者,拳之式也。艮者止也。艮得乾之末阳,末阳主静,故居东北阳弱之方。其于物也,则为熊形,其性最钝,其物最威严,有竖项之力。以拳式之用言,则有靠身之勇,有拔树之能,有抖搜之法,取象为艮卦。以拳之形式言,谓之背身掌。此拳上刚健,而中下柔顺,有静止之形,故取象为艮卦。其拳顺,则有气根心生色,[日卒]然现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之意也;其拳谬,则丹田之阳,不能升于脊背,而胸内不能含合,心火亦不能下降矣。学者知之。
(一) 青龙转身:走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龙缩尾:先将左足迈至与右足尖相齐,两足尖相离远近二三寸许。
(三) 青龙返首:随后将右手往外拧,拧至手心朝外,右足与右手同时往外摆。
(四) 黑熊返背:再左手心朝上,望着右胳膊里曲上边穿去。左足与左手同时,迈至与右足尖相齐。左手穿至极处,再极力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右手与左手拧时,亦往里裹至手心朝里,再与左手一齐均往外拧劲,右手心再靠着口极力往外穿去,中指与食指如同自口中出去之意。[将左手向外稍翻成手心朝下的俯掌,屈肘扣在身前,右手向外拧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经左手背上向身前穿出,左手在右肘下面,同时右脚向闪迈进一步,坐实左腿成右虚步,接着右手向右拧旋,使手指朝身后,向身后下按。同时左手在身前向外拧翻成手心朝上的托掌,再向左外拧使手指朝前屈肘在身左侧。在两手拧旋时,同时身向左偏转45度,右脚随着转身向里扣成与左脚尖相对的八字扣步,体重在左腿,眼看身后右手](图黑熊返背)
(五) 黑熊探掌:右腿等右手到口时,一齐抬起,足尖极力往下挺直,右肘与右膝相挨,两肩抽着劲,两胯亦极力缩住劲,左手往外拧至手心朝上,头顶住劲,胸内开着,气沉丹田,此式似停而未停。[左脚向左撇,身亦向左偏转45度,左手经下颏向身前屈肘探出,手心仍朝上偏向面,同时左脚屈膝提起成右独立步,左肘尖与左膝相对,右手在身后挺住劲不变,眼看身前左手](图黑熊探掌)
(六) 青龙返首:即将右手腕往外拧,拧至手心朝外,右足与右手往外拧时,亦同时往外摆落下,将左手亦同时援回,援至手心朝上。
(七) 再穿左手迈步裹手劲法仍是两仪黑虎出洞左式。
(八) 再去仍是青龙转身右式。
第十六章 巽卦凤形学
巽卦者,风之象也;风轮掌者,拳之式也。巽者入也,巽得坤之初阴,初阴主潜进,故居东南阳盛之方。其于物也,则为凤形,其物为羽虫之长,有展翅之功;以拳式之用言,有点头之式,有挟人之法,此拳亦为狮子滚球之形;以拳之形式言,谓之风轮掌。此拳上刚健,而下柔顺,有风轮之形,故取象为巽卦,其拳顺,则内中真气散于四肢百骸,无微不至,而身式行之如风轮,循环无间之形矣。其拳谬,则元气不能散布于周身,譬之方轴圆轮,气机不灵,身式不顺,而先后天之气不能化一矣。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
(二) 青龙缩尾:再右足在前,即将左足迈至前边落下与右足尖相齐。
(三) 狮子抱球:再穿左手时,与右狮子掌式相同,各处之劲亦相同。惟两手心要相对,如抱住大圆球相似。左手右手食指均与圆圈中虚处相对,(图狮子抱球)
(四) 狮子滚球:换左式时,先扣右足与左足尖相齐,再往外摆左足,两手如抱着圆球成为一气,左手随着左足摆时,往下落如图圆形(图狮子滚球)
(五) 右狮子翻身:再左手自下往上起,亦如画圆形。[左脚后跟落地,脚尖稍向左撇,]右足再往前迈,仍与左足尖相齐。右手随着右足迈时与左手一气往下落,与左足相齐,左手再与右手一气随着往上抬高至头顶平。(图狮子翻身)
(六) 右狮子伏地:随后左足再往外迈去[左后横跨一大步,身亦随着向左后转180度,成面向圈里背向圈外的大马步],左手心朝里着往下落,亦如画圆形,随着左足迈时,同时画去,右手自下往上来,亦如画圆形。[两胳膊左右绷开,成一半圆弧形,手心相对,手指朝下,眼向前平视]两手形式,如双换掌六式略相同。彼式是两手心朝外,此式两手心相对。(图狮子伏地)
(七) 左狮子抱珠:再走步时,两手亦如穿狮子掌之形式,但右手自下往上,如画圆形,与左手仍如一气抱着大圆球之意。两足随走两手随画,亦如穿手之意。穿至两手食指,亦与圆圈中虚处相对为准则(图32) 或曰:因何画手与穿手之意相同。譬如两手抱着大圆球,再练四象双换掌,穿手换手搂手,似乎与此式大相悬殊,其实风轮掌就是双换之式,手法足法劲法无不相同,只因一是两手靠着身子换手穿手,一是穿法换法,两手伸开如抱大圆球与风轮相似。因此二卦形式不同,所以分为二式也。再换式,手法步法身法与换左式相同。
第十七章 兑卦猴形学
兑卦者,泽之象也。抱掌者,拳之式也。兑者,说也。兑得坤之末阴,末阴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其于物也,则为猴形,其物最灵巧者也。有缩力之法,有纵山之灵,以拳式之用言,则有白猿献果之形,有猴儿啃桃之法,有龙蹲虎踞之式;以拳之形式言,谓之抱掌,此拳上柔顺,而中下刚健,有缩短之形,故取象为兑卦。其拳顺,则肺气清润;其拳谬,则肺气不和,至于气喘咳嗽诸症,而不能免矣,学者深思悟会,而求肺气清顺焉。
(一) 青龙转身:起点以两仪单换掌左式右足在前。
(二) 青龙缩尾:即将左足迈至前边落下与右足相齐。
(三) 青龙返首:再将右足尖往外摆,右手与左足同时往外拧劲,拧至手心朝外。
(四) 黑虎出洞:再将左足迈至前边,仍与右足尖相齐,两肩缩劲,两胯里根抽劲,腰塌住劲,两手皆极力往里裹劲,裹至手心朝上,左手靠着身子,自右胳膊下边穿至极处。
(五) 右白猿献果:再迈左足,两手亦极力往外开劲[用两手腕为轴,右手向右外拧旋,左手向左外拧旋,使两手掌左右分开,两掌根并拢],两肘亦极力往一处抱劲,抱至两肘相并,两肘又靠着身子[紧贴两肋],两手在前,高矮与胸齐,两手又如托着物一般。两肩极力往回缩劲,两手又一气抱着往前推劲,两足随走,两手随抱。腰极力往左边拧劲,两眼望着左手食指看去。(图白猿献果)
(六) 左白猿献果:再换左式,与换右式相同。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后天合一式说
周易阐真曰:先天八卦,一气循环,浑然天理,从太极中流出,乃真体(真体者,即丹田生物之元气亦吾拳中之横拳也)未破之事,后天八卦,分阴分阳,有善(善者,拳中气式之顺也)有恶(恶者,拳中气式之悖也),在造化中变动,乃真体已亏之事,真体未破,是未生出者(未生出者即拳中起钻落翻未发之式也)须当无为(无为者,无有恶为) 无为之妙,在乎逆中行顺,逆藏先天之阳,顺化后天之阴,归于未生以前面目(即拳内阴阳未动以前形式),不使阴气有伤真体也,真体有伤,是已生出者(即拳起落钻翻,发而不中也,)须当有为(有善有恶之为)有为之窍,在乎顺中用逆,顺退后天之阴,逆返先天之阳,归于既生以后面目,(即拳中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之气力也),务使阳气还成真体也(即还于未发之中和之气也,)先天逆中行顺者,即逆藏先天阴阳五行,而归于胚胎一气之中(即归于横拳未起之一气也),顺化后天之阴,而保此一气也(保一气者,不使横拳有亏也),后天顺中用逆者,即顺退已发之阴,归于初生未发之处,返出先天之阳,以还此初生也,阳健阴顺,复见本来面目,仍是先天后天两而合一之原物,从北别立乾坤再造炉鼎,行先天逆中行顺之道,则为九还七返大还丹矣。今以先天图移于后天图内者,使知真体未破者,行无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顺,以化后天之阴;真体已亏者,行有为变化之道 ,以术延命,顺中用逆,以复先天之阳,先后合一,有无兼用,九还七返,归于大觉,金丹之事了了,再以金丹分而言之。金者气质坚固之意,丹者周身之气圆满无亏之形,总而言之拳中气力上下内外如一也,此为易筋之事也,今借悟元子先后天八卦合一图,以明拳中拙劲归于真劲也。
第十九章 八卦拳先后天八卦合一图解
起点练法,仍照前者法则习之,但预知先后天合一之理,内外卦归于一之式。二者判别,且能使先天为后天之体,后天为先天之用。无先天则后天无根本,无后天则先天不成全。其理虽有先天为之本,然无外式之形,只能行无然自然之道,不能习之以全体也。若使之先天健全,即借后天有形式之身,以行有为变化之道,则能补全先天之气也。但拳术未习熟时,似乎有分顺伸逆缩,判而为二之意。其实是先天后天气力不符,故有分而为二之理。且以拳术之理,分而言之为先天后天,合而言之,则为浑然一气。今以先天而言则为拳中无形之劲,谓之性。性即身中无形之八卦也,亦谓之先天。以后天而言,自有身形阴阳开合伸缩,生出四象。四象者,各有阴阳谓之情。情者,手足身体旋转动作,即成有形之八卦也(拳之八式),谓之后天。此是先后天分言,谓之开也。合而言之,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意者心之所发,身体四稍是意之所指挥也,则拳中之气,身体手足听其指挥,循着次序渐渐习去,自始至终无有乖戾之气,则能尽性矣。尽其性则能复其未发意之初心,但拳术初练时,四体之作用不能尽合于力,力不能尽合于气,气不能尽合于意,似乎拳中伸缩有二式之别,若得其所以然,练习先后合一之理,惟其三害且莫犯,谨守九要而不失,则四体身形随意指挥,故能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浑然天理,此时是先后天八卦合一之体也。
第二十章 八卦拳阳火阴符形式
阳火阴符之理(即拳中之明劲暗劲也),始终两段工夫。一进阳火(拳中之明劲也)一运阴符(即拳中之暗劲也),进阳火者,阴中返阳,进其刚健之德,所以复先天也;运阴符者阳中用阴,运其柔顺之德,所以养先天也。进阳火必进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方是阳炎之功尽(拳中明劲中正之至也);运阴符,必运至于六阴纯全,柔顺之至,方是阴符之功毕(拳中暗和之至也) 阳火阴符,功力俱到,刚柔相当,建顺兼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一气,浑然天理,圆陀陀(气无缺也),光灼灼(神气足也),净倮倮(无杂气也),赤洒洒(气无拘也),圣胎完成,一粒金丹宝珠悬于太虚空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动;常应常静,常静常应。本良知良能面目复还先天,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再加向上工夫,炼神还虚,打破虚空脱出真身,永久不坏,所谓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进于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矣。近日深得斯理者,吾友尚云祥,其庶几乎。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练神还虚形式
拳术之道,有功用之理,有神化之理。上言阳火阴符,是功用;此言炼神还虚,是为妙用。妙用之功,其法何在?仍不外乎八卦拳之式求之,故开合动静,起落进退,生克变化,以臻无穷之妙,亦不离八卦,八卦不离四象,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矣。所以练神还虚之式者,与前所习之形式无异矣。惟手足身体外形不要着力,俱随意而行之,然身体亦并非全不有力,其劲不过极力往回缩去,意在蓄神耳。外形身体手足,俱以意运用之。行之已久,身体气力,化之似觉有若无,实若虚之意,每逢静中动时,伸缩往来飞腾变化,如入无人之境,而身体气力自觉无动,是不知己之动,而静则不知有彼也。夫若是,则能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至拳无拳,意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练神还虚,神化不测之妙道得矣。吾友张玉魁先生于炼神还虚之道,可臻精诣,环顾宇内,其合继张先生而起者乎,予日望之矣。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闻之吾师程先生曰:“得天地之清者为之精(精者,虚也),得地气之宁者为之灵(灵者,实也) 二者皆得方为神化之功”。学人欲练神化之功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天时者,一年之中有阴阳二气,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一气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练时,阳日起点往左旋,阴日起点往右转。大略言之,一日一换方向;详细言之。一时一换方向。此为天时也。地利者,须择山林茂盛之地,或寺观庄严之处或房屋洁净之区,此谓地利也。此理练法是借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照临,得五行之秀美,而能与太虚同体是为上乘神化之功也。且神化功用之实象者,则神之清秀,精之坚固,形色纯正,光润和美,身之利便,心之灵通,法之奥妙,其理渊渊如渊,而静深不可测,其气浩浩如天,而广大不可量。如此是拳术精微奥妙神化之形容也。如不知择地利借天时气候方向,只可用气力之功而习之,然久之功纯,亦能变化不已。不过是气力之所为耳,惟其不知天时,地利,故心中不能得着天地之灵秀也。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其理既与圣道相合,学者胡不勉力而行之哉。
注:[]号内的文字为根据吴章淮所写的《八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