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大全—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古方八阵》

·张景岳(明)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朱丹溪处于《局方》盛行的时代,医者每多滥用辛热燥烈药物而致伤阴劫液,故朱氏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明代医学界河间、丹溪的火热论相火论占统治地位,更有时医偏执一说,保守成方,不善吸取精华,反而滥用寒凉,多致滋腻伤脾苦寒败胃,成为医学界的时弊。景岳在多年丰富临床实践中,逐渐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1486-1558),薛己身为明太医院使,主要为皇室王公等贵族诊病,病机多见虚损,故喜用补。景岳出身贵族,交游亦多豪门大贾,故法从薛氏,力主温补。特别针对朱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创立”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学说,创制了许多著名的补肾方剂。张氏学说的产生出于时代纠偏补弊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因其用药偏于温补,世称王道,其流弊使庸医借以藏拙,产生滥用温补的偏向。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内经》”经文奥衍,研阅诚难”,确有注释的必要。《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王氏未注《灵枢》,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素问》《灵枢》两卷经文互有阐发之处,为求其便,”不容不类”。故景岳”遍索两经”,”尽易旧制”,从类分门,”然后合两为一,命曰《类经》。类之者,以《灵枢》启《素问》之微,《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通其义也。”《类经》分经文为十二类、若干节,根据相同的内容,拟定标题,题下分别纳入两经原文后详加注释,并指出王冰以来注释《内经》的各家不足之处,条理井然,便于查阅,其注颇多阐发。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流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晚年集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各科、方药针灸之大成,辑成《景岳全书》64卷。成书于其卒年1640年。”《全书》者,博采前人之精义,考验心得之玄微。”《全书·传忠禄》辑有景岳主要医学理论、医评、问诊和诊断、治疗原则等论文三十余篇,多有温补学说的论述。《全书·脉神章》录有历代脉学,其中诊脉之法和脉象主病多有结合临症经验的评论。次为《全书·伤寒典》,补充”《内经》伤寒诸义并诸治法之未备”,论述伤寒病的证治。《全书·杂证谟》列诸内科杂证的病因病机、治理方药和部分医评,并辅有部分医案,论述系统、精采。《全书·妇人规》:论述九类妇科疾患,并指出妇科证多有情志病因,尤要注重四诊合参。《全书·小儿则》:更述儿科诸病并治,在总论中提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生理特点,很有见地。《全书·痘疹铨》、《全书·外科钤》各有论病及证治。《全书·本草正》介绍药物二百九十二种,每味详解气味性用,很多为自己的临症用药体会,颇有价值。《全书·新方八阵》、《全书·古方八阵》,景岳善兵法,在此借用药如用兵之义,以方药列八阵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全书·新方八阵》中所列方颇具创新。《全书·古方八阵》辑方经典。共录新方186方,古方1533方,其后的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古方收妇科186方,儿科199方,痘疹173方,外科374方及砭法、灸法12种。

《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景岳才学博洽,文采好,善雄辨,文章气势宏阔,议论纵横,多方引证,演绎推理,逻辑性强,故《景岳全书》得以广为流传。后世叶桂亦多承张氏的理论。清道光八年(1828)章楠《医门棒喝》初集成,论《全书》云:”或曰:尝见诵景岳者,其门如市”,则自顺治中叶至1828年的近200年间,几为医所必读,可见景岳的温补理论之影响深远,《全书》之流传广泛。

《质疑录》,共45论,为张氏晚年著作,内容系针对金元各家学说进行探讨,并对早期发表的论述有所修正和补充。

张景岳善辨八纲,探病求源,擅长温补,并在其医学著述和医疗实践中充分反映。治疗虚损颇为独到。反对苦寒滋阴,很好地纠正了寒凉时弊。他的阴阳学说、命门学说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他的重要著作《类经》是学习《内经》的较好参考书,《景岳全书》各科齐全,叙述条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张景岳的学术成就无疑是巨大的,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1-10

编号 1 (仲景大承气汤一)
方剂组成 大黄, 四两. 厚朴, 半斤. 枳实, 五枚. 芒硝, 三合
主治功效 治阳明太阴伤寒, 谵语, 五六日不大便, 腹满烦渴, 并少阴舌干口燥, 潮热脉实者. 刘河间加甘草, 名三一承气汤
作者见解 右以水一斗, 先煮厚, 枳二物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硝, 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编号 2 (仲景小承气汤二)
方剂组成 即前大承气汤减去芒硝
主治功效 治病在太阴, 无表证, 汗后潮热狂言, 腹胀脉实, 六七日不大便, 喘满者
作者见解 水煎服
编号 3 (仲景调胃承气汤三)
方剂组成 大黄, 芒硝, 甘草, 各五钱
主治功效 治太阳, 阳明不恶寒, 反恶热, 大便秘结, 日晡潮热者. 凡阳明病有一证在经者, 当解肌; 入腑者, 当攻下
作者见解 此从近法. 每服三, 五钱,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编号 4 (仲景桃仁承气汤四)
方剂组成 桃仁, 十二枚, 去皮尖. 官桂, 甘草, 各一钱. 芒硝, 三钱. 大黄, 半两或一两
主治功效 治伤寒畜血, 小腹急, 大便黑而不通
作者见解 此从近法. 右B3咀, 作一服或分二服. 水一大盏, 煎七分. 温服编号 5 (《良方》桃仁承气汤五)
方剂组成 桃仁, 半两, 去皮尖. 大黄炒, 一两. 甘草, 二钱. 肉桂, 一钱
主治功效 治瘀血小腹作痛, 大便不利, 或谵语口软, 漱水不咽, 遍身黄色, 小便自利, 或血结胸中硬满, 心下手不可近, 或寒热昏迷, 其人如狂
作者见解 右姜, 水煎, 发日五更服
编号 6 (当归承气汤六)
方剂组成 当归, 大黄, 各四钱. 甘草, 芒硝, 各二钱
主治功效 治燥热里热, 火郁为病, 或皮肤枯橾, 或咽干鼻干, 或便溺结閟, 通宜此方
作者见解 右B3咀. 入姜煎服
编号 7 (仲景大柴胡汤七)
方剂组成 柴胡, 半斤. 半夏, 半升. 黄芩, 芍药, 各三两. 生姜, 五两, 切. 枳实, 四枚. 大黄,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主治功效 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用此
作者见解 擘.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编号 8 (陶氏六一顺气汤八)
方剂组成 大黄, 枳实, 黄芩, 厚朴, 柴胡, 甘草, 芍药, 芒硝
主治功效 以代大小承气, 大柴胡, 大陷肫等汤之神药也. 此汤治伤寒热邪传里, 大便结实, 口燥咽干, 怕热谵语, 揭衣狂走, 斑黄阳厥, 潮热自汗, 胸胁满硬, 脐腹疼痛等证, 效不尽述
作者见解 水煎服. 欲峻者, 大黄后入. 凡伤寒过经, 及老弱或血气两虚之人, 或妇人产后, 有下证, 或有下后不解, 或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 不得不下者, 用此汤去芒硝下之则吉. 盖恐硝性峻急, 故有此戒. 经云: 转药孰紧? 有芒硝者紧也. 今之庸医, 不分当急下, 可少与, 宜微和胃气之论, 一概用大黄, 芒硝乱投汤剂下之, 因兹枉死者多矣. 仲景云: 荡涤伤寒热积皆用汤液, 切禁丸药, 不可不知也

编号 9 (仲景大陷胸汤九)
方剂组成 大黄, 四钱. 芒硝, 三钱. 甘遂末, 二分
主治功效 治大结胸手不可按
作者见解 此从近数. 用水一钟半, 先煎大黄至一钟, 内芒硝, 煎一二沸去柤, 内甘遂末和匀服, 得利则止. 此药极峻, 必不得已而用之. 原方用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末一钱, 水六升, 如前法煮二升, 分二服. 得快利, 止后服
编号 10 (小陷胸汤十)
方剂组成 方在寒阵十六
主治功效 方在寒阵十六. 治小结胸,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作者见解 水煎服

11-20

编号 11 (河间大黄汤十一)
方剂组成 大黄, 一两
主治功效 治泻痢湿热邪盛, 脓血稠黏, 里急后重, 日夜无度者
作者见解 右细剉, 好酒二大盏浸半日. 煎至一盏半, 去大黄, 分二服, 顿服之. 痢止, 一服; 如未止, 再服, 以利为度, 服芍药汤以和之. 痢止, 再服黄芩汤和之, 以撤其毒编号 12 (《外科》大黄汤十二)
方剂组成 方在外科一六七
主治功效 治肠痈小腹坚肿
作者见解编号 13 (《金匮》大黄甘草汤十三)
方剂组成 大黄, 四两. 甘草, 一两
主治功效 治食已即吐. 按此汤必下焦胀实, 大便秘结不通, 而格拒吐食者方可用之. 若因胃虚而食已即吐者, 此则大非所宜, 用者不可误认
作者见解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编号 14 (《金匮》大黄硝石汤十四)
方剂组成 大黄, 黄檗, 硝石, 各四两. 栀子, 十五枚
主治功效 治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表和里实者宜用之
作者见解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硝, 更煮取一升. 顿服
编号 15 (《金匮》栀子大黄汤十五)
方剂组成 栀子, 十四枚. 大黄, 一两. 枳实, 五枚. 豉, 一升
主治功效 治酒疸心中懊EE, 或热痛
作者见解 右用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编号 16 (河间防风通圣散十六)
方剂组成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麻黄, 连翘, 薄荷叶, 大黄, 芒硝, 各五钱. 石啼, 黄芩, 桔梗, 各一两. 滑石, 三两. 甘草, 二两. 荆芥, 白朮, 栀子, 各二钱半
主治功效 治诸风潮搐, 手足瘈瘲, 小儿急惊便结, 邪热暴甚, 肌肉蠕动, 一切风热疥痢等疾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每服二钱, 水一大钟, 生姜三片, 煎六, 七分. 温服. 《医统》 方各五分, 用水二钟煎服. 痰嗽加半夏. 闭结加大黄二钱. 破伤风加羌活, 全蝎各五分. 此方有四: 贾同知方无芒硝; 崔宣武方无芒硝, 有缩砂; 《疠疡机要》 有白芷, 蒺藜, 鼠粘子, 甘草

编号 17 (双解散十七)
方剂组成 方在痘疹四二
主治功效 治痘疹表里俱实
作者见解

编号 18 (牛黄双解散十八)
方剂组成 方在外科二百九
主治功效 治便痈热毒, 大小便秘
作者见解
编号 19 (《局方》凉膈散十九)
方剂组成 大黄, 朴硝, 甘草, 各一钱. 连翘, 一钱半. 栀子, 黄芩, 薄荷, 各五分
主治功效 泻三焦六经诸火
作者见解 水一钟半, 加竹叶七片, 煎八分, 入蜜一匙, 和匀服

编号 20 (东垣凉膈散二十)
方剂组成 方在痘疹八三
主治功效 解痘疹内热良方

21-30

编号 21 (陶氏黄龙汤二一)
方剂组成 大黄, 芒硝老弱者去此, 厚朴, 甘草, 人参, 当归
主治功效 治热邪传里, 胃有燥粪结实, 心下硬痛而下利纯清水, 身热谵语发渴. 此非内寒而利, 乃因汤药而利也, 名曰积热利证, 宜急下之. 身有热者, 宜用此汤; 身无热者, 宜六一顺气汤. 医家有不识此证者, 便呼为漏底伤寒, 即用热药止之者, 是犹拘薪救火也, 误人多矣
作者见解 水一钟半, 生姜三片, 枣二枚, 煎服 编号 22 (《良方》黄龙汤二二)
方剂组成 方在妇人八五
主治功效 治妊妇感冒风寒, 热入胞宫, 寒热如疟
作者见解编号 23 (钱氏黄龙汤二三)
方剂组成 方在小儿二五
主治功效 治小儿感冒发热, 或寒热往来
作者见解编号 24 (子和玉烛散二四)
方剂组成 当归, 川芎, 芍药, 地黄, 大黄, 芒硝, 甘草,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血虚有滞, 或妇人经候不通, 腹胀作痛. 此四物汤对调胃承气汤也
作者见解 右B3咀. 水煎服. 甚者倍用大黄 编号 25 (四顺清凉饮子二五)
方剂组成 大黄, 当归, 芍药, 甘草,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大人小儿血脉壅实, 脏腑生热, 面赤烦渴, 睡卧不宁, 大便秘结
作者见解 右B3咀. 水煎服编号 26 (《元戎》四物汤二六)
方剂组成 当归, 熟地黄, 川芎, 白芍药, 大黄煅, 桃仁,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脏结秘涩
作者见解 右用水煎, 或丸服亦可编号 27 (仲景抵当汤二七)
方剂组成 水蛭, 三十条, 熬. 虻虫, 三十个, 熬, 去翅尾. 桃仁, 二十个, 去皮尖. 大黄, 三两, 酒浸
主治功效 治伤寒热在下焦, 少腹硬满, 其人发狂, 小便自利, 下血乃愈, 以太阳病瘀热在里也
作者见解 右四味为末.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又, 抵当丸, 亦即此四味 编号 28 (仲景十枣汤二八)
方剂组成 芫花醋拌经宿炒微黑勿焦, 大戟长流水煮半时晒干, 甘遂面裹煨,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悬饮内痛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先以水一钟半, 煮大枣十枚至八分, 去枣纳药末, 强人一钱, 弱人五分, 平旦服之, 不下更加五分, 快下, 徐以糜粥补之

编号 29 (洁古三化汤二九)
方剂组成 厚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 先以续命汤主之; 内有便溺之阻格, 此方主之
作者见解 右B3咀. 每服一两, 水煎服. 微利则止

编号 30 (《选要》透膈汤三十)
方剂组成 木香, 白豆蔻, 砂仁, 槟榔, 枳壳麸炒, 厚朴姜汁炒, 半夏制, 青皮, 橘红, 甘草, 大黄, 朴硝, 各一钱
主治功效 治脾胃不和, 中脘气滞, 胸膈满闷, 噎塞不通, 胁肋胀痛, 痰涎呕逆, 饮食不下
作者见解 水一钟半, 姜三片, 红枣一枚, 煎八分. 食远服

31-40

编号 31 (《金匮》茵陈蒿汤三一)
方剂组成 茵陈, 九钱. 大黄, 四钱半. 山栀, 一钱半. 右作二服
主治功效 治伤寒发黄, 及谷疸. 发热不食, 大小便秘, 或食即头眩, 是为谷疸
作者见解 每服水二钟, 煎八分. 食远温服编号 32 (《河间》芍药汤三二)
方剂组成 芍药, 一两. 当归, 黄连, 各五钱. 木香, 甘莫炙, 槟榔, 各二钱. 大黄, 三钱. 官桂, 一钱半. 黄芩, 五钱
主治功效 下血调气. 经曰: 溲而便脓血, 气行而血止, 行血则便自愈, 调气则后重除
作者见解 右咀. 每服半两, 水二盏, 煎一盏. 食后温服. 如血痢, 则渐加大黄; 如汗后脏毒, 加黄檗半两, 依前服. 愚按: 此汤乃河间之心方, 然惟真有实热者可用, 若假热假实者, 误服则死编号 33 (枳实大黄汤三三)
方剂组成 羌活, 钱半. 当归, 一钱. 枳实, 五分. 大黄酒煨, 三钱
主治功效 治湿滞脚气
作者见解 水一钟半, 煎八分. 食前空心温服, 以利为度编号 34 (羌活导滞汤三四)
方剂组成 羌活, 独活, 各半两. 防己, 当归, 各三钱. 枳实, 麸炒, 二钱. 大黄, 酒煨, 一两
主治功效 治风湿实滞脚气
作者见解 右每服五, 七钱, 水一钟半, 煎至七分. 温服, 量虚实加减, 微利则已编号 35 (牛黄泻心汤三五)
方剂组成 牛黄另研, 一两. 冰片另研, 一分. 朱砂, 另研, 二钱. 大黄生, 一两
主治功效 治心经实热, 狂言妄语, 神志不安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和匀. 每服一, 二钱, 冷姜汤或蜜水调下

编号 36 (《宣明》三棱散三六)
方剂组成 三棱, 白朮炒, 各二两. 蓬朮, 当归, 各五钱. 木香, 槟榔, 各三钱
主治功效 治积聚, 症瘕, VV癖不散, 坚满痞闷, 食不下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每服三钱, 沸汤调下

编号 37 (三棱丸三七)
方剂组成 莪朮醋浸炒, 三棱, 各三两. 青皮, 麦芽炒, 半夏, 各一两
主治功效 治血症血瘕, 食积痰滞
作者见解 右共享好醋一钟, 煮干焙为末, 醋糊丸, 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 淡醋汤下. 痰积, 姜汤下

编号 38 (三圣膏三八)
方剂组成 石灰, 十两. 官桂, 半两, 为末. 大黄, 一两, 锦纹者, 为末
主治功效 贴积聚症块
作者见解 右将石灰细筛过, 炒红, 急用好醋熬成膏, 入大黄, 官桂末搅匀, 以磁器收贮, 用泊纸或柿漆纸摊贴患处, 火烘熨之

编号 39 (《良方》桃仁煎三九)
方剂组成 桃仁, 大黄炒, 各一两.  虫, 半两, 炒黑. 朴硝, 一两
主治功效 治血瘕
作者见解 右为末, 以醇醋一钟, 磁器中煮三分, 下前三味, 不住手搅, 煎至可丸, 乃下朴硝, 丸如桐子大. 不吃晚食, 五更初温酒下五丸, 日午下秽物, 如未见, 再服. 仍以调气血药补之. 立斋曰: 向在毗陵, 一妇人小便不通, 脐腹胀甚. 予诊之曰: 此血瘕也. 用前药一服, 腹痛, 下瘀血血水即愈. 此药猛烈大峻, 气血虚者, 斟酌与之

编号 40 (穿山甲散四十)
方剂组成 穿山甲炒焦, 鳖甲醋炙, 赤芍药, 大黄炒, 干漆炒烟尽, 桂心, 各一两. 川芎, 芫花醋炒, 归尾, 各半两. 麝香, 一钱
主治功效 治症痞瘀血, 心腹作痛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每服一钱, 酒调下

41-50

编号 41 (子和禹功散四一)
方剂组成 黑丑头末, 四两. 茴香, 一两, 炒. 或加木香一两. 右为细末. 以生姜自然汁调一, 二钱
主治功效 泻水之剂
作者见解 临卧服编号 42 (子和浚川散四二)
方剂组成 甘遂面裹煨, 芒硝, 各二钱. 郁李仁, 一钱. 大黄, 牵牛末, 各三钱
主治功效 治一切痰饮, 十种水气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滴水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温水下编号 43 (稀涎散四三)
方剂组成 牙皂炙去皮弦, 一钱. 藜芦, 五分
主治功效 吐顽痰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每服五分或一, 二钱, 浆水调下. 牙关不开者灌之编号 44 (大异香散四四)
方剂组成 三棱, 蓬朮, 青皮, 陈皮, 枳壳炒, 藿香, 香附, 半夏曲, 桔梗, 益智, 各一钱半. 炙甘草, 五分. 右分二贴
主治功效 治积聚胀满
作者见解 水二钟, 姜三片, 枣一枚, 煎七分. 食远服编号 45 (《经验》流金膏四五)
方剂组成 大黄锦纹者椎碎酒浸半日蒸晒九次, 各二两. 黄芩酒洗, 橘红, 各两半. 连翘, 川芎, 桔梗, 贝母, 各一两. 胆星, 苏州薄荷, 香附, 各五钱
主治功效 治一切火痰欬逆等证. 白石膏微煅研细
作者见解 右为极细末, 炼蜜丸, 弹子大. 午后临卧细嚼一丸. 忌酒面诸湿热物. 按此方当去川芎, 桔梗, 效必更速

编号 46 (子和通经散四六)
方剂组成 陈皮去白, 当归, 各一两. 甘遂以面包勿令透水煮百余滚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 一两
主治功效 治妇人气逆血闭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每服三钱, 温汤调下, 临卧服

编号 47 (《外台》苦楝汤四七)
方剂组成 苦楝根东引不出土者, 刮去皮土, 取内白皮二两, 水三碗, 煎一碗半, 去柤, 以晚米三合煮糜粥
主治功效 治蛔虫
作者见解 空心先以炙肉一片嚼之, 引虫向上, 次吃药粥一, 二口, 少顷又吃, 渐渐加至一碗, 其虫下尽而愈

编号 48 (《宣明》三花神佑丸四八)
方剂组成 黑丑取头落末, 二两. 大黄, 一两. 芫花醋浸炒, 大戟醋浸炒, 甘遂面裹煨, 各五钱. 轻粉, 一钱
主治功效 治一切沉积痰饮, 变生诸病, 或气血壅滞, 湿热郁结, 走注疼痛, 风痰胀满等证. 子和神佑丸用黑丑一两, 无轻粉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滴水为丸, 小豆大. 初服五丸, 每服加五丸, 温水下, 日三服, 以快利为度. 欲速下者, 宜八九十丸或百余丸. 凡痞满甚者, 以痰涎壅盛, 顿攻不开, 则转加痛闷, 须渐进之, 初服止三丸, 每加二丸, 至快利即止

编号 49 (木香槟榔丸四九)
方剂组成 槟榔, 一两. 木香, 鹤虱, 贯众, 锡灰, 干漆烧烟尽, 使君子, 各五钱. 轻粉, 一钱. 雷丸, 巴豆仁, 各二钱半
主治功效 杀下诸虫
作者见解 面糊丸, 麻子大. 每服二十丸, 五更粥饮下, 或煎菖蒲石榴汤下

编号 50 (《宝鉴》木香槟榔丸五十)
方剂组成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瓤,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蓬朮煨切, 黄连, 各一两. 黄檗去皮, 香附炒, 大黄炒, 各三两. 黑丑取头落末, 四两
主治功效 治一切气滞, 心腹痞满, 胁肋胀闷, 大小便涩秘不通
作者见解 滴水为丸, 豌豆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远姜汤送下, 以微利为度

51-60

编号 51 (遇仙丹五一)
方剂组成 黑丑头末, 槟榔, 各一斤. 大黄, 半斤. 三棱, 莪朮醋炙, 各四两. 木香, 二两
主治功效 追虫逐积, 消澼利痰, 万病可除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用大皂角去子打碎, 煎浓汤去滓, 煮面糊为丸, 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以强弱为加减, 五更茶清下, 如未通, 再饮温茶助之. 下虫积恶物尽了, 白粥补之编号 52 (备急丸五二)
方剂组成 巴霜, 大黄, 干姜, 俱为末
主治功效 治胃中停滞寒冷之物, 心腹作痛如锥, 及胀满下气, 并卒暴百病, 中恶客忤, 口噤卒死皆治之. 易老名独行丸. 《脾胃论》 名备急大黄丸
作者见解 右等分, 和匀炼蜜丸, 石臼内杵千余下如泥, 丸如小豆大. 夜卧时温水下一丸, 气实者加一, 二丸, 如卒病, 不计时候服. 如卒死口噤, 即斡口折齿灌之. 司空裴秀亦作散用, 用其急也. 孕妇忌用编号 53 (《和剂》神保丸五三)
方剂组成 木香, 胡椒, 各二钱半. 干蝎, 七枚. 巴豆, 十粒, 去皮心研
主治功效 治心膈痛, 腹痛, 血痛, 肾气胁下痛, 大便不通, 气噎, 宿食不消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汤浸蒸饼丸, 麻子大, 朱砂三钱为衣. 每服五丸, 用柿蒂汤, 或姜, 醋, 茶, 蜜, 茴香, 木香等汤, 随宜送下 编号 54 (《宝藏》感应丸五四)
方剂组成 南木香, 肉豆蔻, 丁香, 各两半. 干姜炮, 一两. 巴霜, 七十粒. 百草霜, 二两. 杏仁, 一百四十粒, 去皮尖, 研
主治功效 治宿食积滞腹痛, 胸膈痞闷, 疼痛吐泻
作者见解 右先将前四味为末, 后入三味同研匀, 外用好黄蜡六两溶化, 以绢滤净, 更用好酒一升, 于银, 石器内煮蜡数沸, 倾出, 其蜡自浮, 听用. 凡春夏修合, 先用香油一两, 铫内熬今香熟, 次下酒蜡四两, 同化成汁, 就铫内乘热拌和前药成剂, 分作小锭, 油纸裹放, 旋丸服之. 若秋冬须用香油一两五钱. 每服三十丸, 空心姜汤下编号 55 (大金花丸五五)
方剂组成 黄连, 黄芩, 黄檗, 栀子, 大黄,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中外诸热, 淋秘溺血, 嗽血, 衄血, 头痛骨蒸, 欬嗽肺痿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滴水丸, 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 凉水, 茶清任下. 本方去大黄, 倍加栀子, 名栀子金花丸编号 56 (《千金》大硝石丸五六)
方剂组成 硝石, 六两. 大黄, 八两, 另研. 人参, 甘草, 各三两
主治功效 治痞积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用好陈醋三升, 以磁器微火熬丸. 每入醋一升, 先入大黄, 不住手搅使微沸, 尽一刻又入一升, 再熬微干, 又下一升, 并下余药再熬, 使可丸, 如鸡子黄大, 每服一丸, 白汤化下; 或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服后当下如鸡肝, 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 下后忌风冷, 宜软粥将息

编号 57 (东垣枳实导滞丸五七)
方剂组成 黄芩, 茯苓, 白朮, 黄连, 各三钱. 枳实热炒, 神曲, 各五钱, 炒. 泽泻, 二钱. 大黄煨, 一两
主治功效 治伤湿热之物, 不得旋化而作痞满, 闷乱不安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汤浸蒸饼为丸. 食远白汤下五十丸

编号 58 (《秘方》化滞丸五八)
方剂组成 檀香, 砂仁, 香附四味. 南木香, 丁香, 青皮, 橘红, 黄连, 各二钱半. 莪朮煨, 三棱, 各五钱. 半夏曲, 三钱. 上八味, 共为细末. 巴豆, 去壳, 滚汤泡去心膜, 用好醋浸少顷, 慢火熬至醋干, 用六钱研细, 入前药, 又研匀, 再入后乌梅膏. 巴豆若干, 止用梅四钱五分. 乌梅肉, 焙软为末, 用五钱, 以米醋调略清, 慢火熬成膏, 和入前药. 右和匀, 用白面八钱调厚糊丸, 萝卜子大
主治功效 理诸气, 化诸积. 夺造化, 有通塞之功; 调阴阳, 有补泻之妙. 久坚沉痼者, 磨之自消; 暴滞积留者, 导之自去. 此与邓山房感应丸略同, 但彼方犹有沉香
作者见解 每服五, 七丸, 壮人十丸, 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 不欲通者, 以津下. 知所积物, 取本汁冷下. 停食饱闷, 枳壳汤下. 因食, 吐不止, 以津咽下即止. 妇人血气痛, 当归汤下. 赤痢, 冷甘草汤下. 白痢, 冷干姜汤下. 心痛, 石菖蒲汤下. 诸气痛, 生姜陈皮汤下. 肠气, 茴香酒下. 若欲推荡积滞, 热姜汤下, 仍加数丸; 未利, 再服. 利多不止, 饮冷水一, 二口即止. 此药得热即行, 得冷即止. 小儿疳积, 量大小饮汤下. 妊娠勿服

编号 59 (化铁丹歌五九)
方剂组成 八梅十六豆, 一豆管三椒; 青陈各半两, 丁木不相饶. 将来研作末, 醋打面糊调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 丸如黍米大, 日晒要坚牢. 五分或三分, 强弱或儿曹. 任意作引下, 是铁也能消

编号 60 (陈米三棱丸六十)
方剂组成 陈仓米, 一两, 用新巴豆五枚去壳, 同米慢火炒, 巴豆焦色, 去豆不用. 陈皮, 三棱煨, 砂仁, 麦芽, 各二钱. 南香木, 一钱
主治功效 消积聚, 去米面五谷等积
作者见解 右为末, 醋糊丸, 绿豆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食远姜汤下

61-70

编号 61 (遇仙丹五一)
方剂组成 黑丑头末, 槟榔, 各一斤. 大黄, 半斤. 三棱, 莪朮醋炙, 各四两. 木香, 二两
主治功效 追虫逐积, 消澼利痰, 万病可除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用大皂角去子打碎, 煎浓汤去滓, 煮面糊为丸, 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以强弱为加减, 五更茶清下, 如未通, 再饮温茶助之. 下虫积恶物尽了, 白粥补之编号 62 (陈氏温白丸六二)
方剂组成 方在小儿九十
主治功效 驱风豁痰定惊
作者见解编号 63 (丹溪阿魏丸六三)
方剂组成 阿魏醋煮作糊, 糖球子, 各一两. 黄连, 六钱. 连翘, 五钱
主治功效 治内积
作者见解 右为末, 阿魏糊丸, 桐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白汤送下编号 64 (《医林》阿魏丸六四)
方剂组成 山楂肉, 南星皂角水浸, 半夏, 麦芽炒, 神曲炒, 黄连, 各一两. 连翘, 阿魏醋浸, 栝蒌仁, 贝母, 各五钱. 风化硝, 石咸, 萝卜子炒, 胡黄连, 各二钱半
主治功效 治诸般积聚, 症瘕痞块
作者见解 右为末, 姜汤浸蒸饼为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远姜汤下 编号 65 (守病丸六五)
方剂组成 朱砂加上雄黄, 硼砂轻粉要相当, 去皮巴霜半两. 磠砂合济有功, 乳香五钱随良
主治功效 此药名为守病
作者见解 蜜丸一粒放毫光, 取下多年积胀编号 66 (《简易》胜红丸六六)
方剂组成 三棱, 蓬朮各醋煮, 青皮, 陈皮, 干姜, 良姜, 各一两. 香附, 二两, 炒
主治功效 治脾积气滞, 胸膈满闷, 气促不安, 呕吐清水, 丈夫酒积, 妇人脾血积, 小儿食积并治
作者见解 右为末, 醋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 姜汤下

编号 67 (《御院》助气丸六七)
方剂组成 三棱炮, 莪朮炮, 各一两. 青皮, 橘红, 白朮, 各五钱. 木香, 槟榔, 枳壳, 各三钱
主治功效 治三焦痞塞, 胸膈饱闷, 气不流通, 蕴结成积,  癖气块, 并皆治之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汤下

编号 68 (《局方》三黄丸六八)
方剂组成 黄芩, 黄连, 大黄,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三焦积热, 咽喉肿闭, 心膈烦躁, 小便赤涩, 大便柲结
作者见解 炼蜜丸, 桐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 白汤送下, 或淡盐汤亦可. 此方为汤, 即名泻心汤 编号 69 (东垣雄黄圣饼子六九)
方剂组成 巴豆百枚, 去膜油. 雄黄, 半两. 白面, 十两, 炒, 罗过
主治功效 治一切酒食伤脾, 积聚满闷等证
作者见解 右二味为细末, 同面和匀, 用新汲水搅和作饼如手大, 以水煮之, 候浮于汤上, 看硬软捏作小饼子. 每服五, 七饼, 加至十饼, 十五饼, 嚼食一饼利一行, 二饼利二行. 食前茶酒任下

编号 70 (河间舟车丸七十)
方剂组成 黑丑头末, 四两. 甘遂面裹煨, 芫花, 大戟但醋炒, 各一两. 大黄, 二两.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 各五钱. 轻粉, 一钱. 取虫加芜荑半两
主治功效 治一切水湿蛊腹, 痰饮癖积, 气血壅满, 不得宣通, 风热郁痹, 走注疼痛, 及妇人血逆气滞等证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水糊丸, 如小豆大. 空心温水下, 初服五丸, 日三服, 以快利为度. 服法如前三花神佑丸

71-80

编号 71 (子和导水丸七一)
方剂组成 大黄, 黄芩, 各二两. 滑石, 黑丑头末, 各四两. 加法: 甘遂一两, 去湿热腰痛, 泄水湿肿满, 久病则加. 白芥子一两. 去遍身走注疼痛宜加. 朴硝一两, 退热散肿毒止痛, 久毒宜加. 郁李仁一两, 散结滞, 通关节, 润肠胃, 行滞气, 通血脉宜加. 樟柳根一两, 去腰腿沉重宜加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滴水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或加至百丸, 临卧温水下编号 72 (子和神芎丸七二)
方剂组成 大黄生, 黄芩, 各二两. 黑丑头末生, 滑石, 各四两. 黄连, 川芎, 薄荷叶, 各半两
主治功效 治心经积热, 风痰壅滞, 头目赤肿, 疮疖咽痛, 胸膈不利, 大小便秘, 一切风热等证
作者见解 滴水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后温水下. 《局方》 无黄连 编号 73 (《三因》小胃丹七三)
方剂组成 芫花, 大戟俱醋炒, 甘遂面裹煨, 各一两. 大黄酒拌蒸, 一两半. 黄檗炒褐色, 二两
主治功效 上可去胸膈之痰, 下可利肠胃之痰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粥丸, 麻子大. 每服十丸, 温水下.编号 74 (清气化痰丸七四)
方剂组成 南星, 半夏, 各八两, 用皂角, 白矾, 生姜各三两, 水十碗煮至五碗, 取汤浸星, 夏二日, 却煮至无白点为度, 晒干听用. 橘红, 槟榔, 各二两. 木香, 沉香, 各一两. 苍朮米泔浸炒, 四两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 右为末, 姜汁糊丸. 淡盐汤, 白汤任下编号 75 (丹溪清气化痰丸七五)
方剂组成 南星制, 三两. 半夏制, 黄连, 黄芩, 各五两. 栝蒌仁, 杏仁去皮尖, 茯苓, 各四两. 枳实炒, 陈皮, 各六两. 甘草
主治功效 治上焦痰火壅盛, 欬嗽烦热口渴, 胸中痞满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姜汁煮糊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姜汤下 编号 76 (法制清气化痰丸七六)
方剂组成 南星去皮, 半夏, 各四两, 用皂角, 白矾, 干姜各四两, 入水五碗, 煎至三碗, 去柤, 却入南星, 半夏浸二日, 再煮至星, 夏俱无白点为度, 晒干加后药. 陈皮, 青皮, 苏子炒, 神曲炒, 麦芽炒, 萝卜子炒另研, 杏仁去皮尖炒, 葛根, 山楂, 香附, 各二两
主治功效 顺气快脾, 化痰消食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汤泡蒸饼丸, 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临卧, 食后茶汤下编号 77(隐君滚痰丸七七)
方剂组成 礞石硝煅金色, 一两. 大黄酒蒸, 黄芩去朽者, 各半斤. 沉香, 五钱
主治功效 治一切湿热食积等痰, 窠囊老痰. 一方礞石止用五钱, 外加百药煎五钱, 乃能收敛周身痰涎, 聚于一处, 然后利下, 所以甚效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滴水为丸, 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量人强弱加减. 凡服滚痰丸之法, 必须临卧就床, 用热水一口许, 只送过咽, 即便仰卧, 令药徐徐而下; 服后须多半日勿饮食起坐, 必使药气除逐一焦痰滞恶物, 过膈入腹, 然后动作, 方能中病. 或病甚者, 须连进二, 三次, 或壮人病实者, 须多至百丸, 多服无妨

编号 78 (子和朱砂滚涎丸七八)
方剂组成 朱砂, 白矾生, 硝石, 赤石脂, 等分
主治功效 治五痫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研蒜膏为丸, 绿豆大. 每服三五十丸, 食后荆芥汤下

编号 79 (丹溪青礞石丸七九)
方剂组成 南星, 二两, 切片, 用白矾末五钱, 水浸一二日, 晒干, 又云一两. 半夏, 一两, 汤泡切片, 以皂角水浸一日, 晒干. 黄芩姜汁炒, 茯苓, 枳实炒, 各一两. 礞石, 二两, 槌碎, 焰硝二两同入小砂罐内, 瓦片盖之, 铁线缚定, 盐泥固济, 晒干, 火煅红, 候冷取出. 法制硝, 同莱菔水煮化, 去卜, 绵滤令结, 复入腊月牛胆内风化之. 或只用风化硝一两
主治功效 解食积, 去湿痰, 重在风化硝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神曲糊丸, 桐子大. 每服三五十丸, 白汤下 编号 80 (节斋化痰丸八十)
方剂组成 天门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另研, 栝蒌仁另研, 橘红, 各一两. 连翘, 香附淡盐水浸炒, 桔梗, 各五钱. 青黛另研, 芒硝另研, 各三钱
主治功效 润燥开郁, 降火消痰, 治老痰郁痰结成粘块, 凝滞喉间, 肺气不清, 或吐咯难出. 皆因火邪炎上, 凝滞于心肺之分, 俱宜开郁降火消痰, 缓而治之, 庶可效耳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炼蜜入姜汁少许捣丸, 龙眼大. 噙嚼一丸, 清汤送下, 或丸如绿豆大, 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此等老痰, 大约饮酒人多有之, 酒气上蒸, 肺与胃脘皆受火邪, 故结而成痰. 此方天冬, 黄芩泻肺火, 海石, 芒硝咸以软坚, 栝蒌润肺消痰, 香附, 连翘开郁降火, 青黛去郁火, 故不用辛燥等药

81-90

编号 81 (《医林》辰砂化痰丸八一)
方剂组成 辰砂另研, 明矾另研, 各五钱. 南星制, 一两. 半夏曲, 三两
主治功效 治风化痰, 安神定志, 止嗽除坚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姜汁糊丸, 绿豆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食后姜汤下编号 82 (《三因》控涎丹八二)
方剂组成 真白芥子, 紫大戟去皮, 甘遂面裹煨, 各等分
主治功效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腰胯疼痛, 牵引钓动, 时时走易不定, 不可忍者, 或手足冷痹, 气脉不通, 是皆痰涎在心膈上下, 故为此证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糊丸, 桐子大. 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 七丸至十丸. 痰甚者, 量加之编号 83 (《医林》乌巴丸八三)
方剂组成 乌梅肉, 二两. 巴霜, 五粒, 去油
主治功效 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 面色青白浮肿, 不思饮食, 遍身疼痛, 夜间气壅不得睡, 往来寒热, 手足冷痛, 不得转侧, 屡用痰药坠之不下, 取之不出, 此是顽痰坚滞, 宜此药利下之则愈, 未利再服
作者见解 右用水二碗, 砂锅内将乌梅肉煮烂, 候火稍干, 入巴豆, 将竹片搅如稠糊, 取出捣为丸, 桐子大. 每服七丸, 九丸, 十丸, 十一丸, 或十五丸, 姜汤下, 不拘时编号 84 (《御药》吐痰方八四)
方剂组成 用白矾一两, 水二升, 煮一升, 入蜜一合, 更煮少时
主治功效 治中有痰瘀癖者
作者见解 温服. 须臾即吐, 如未吐, 再饮热水一盏, 吐痰为效编号 85 (人参利膈丸八五)
方剂组成 方在和阵一六六
主治功效 治痰逆嗝噎圣药
作者见解

编号 86 (《和剂》青木香丸八六)
方剂组成 黑丑炒香取头末, 十二两. 破故炒, 荜拨, 各四两. 木香, 二两. 槟榔用酸粟米饭裹, 湿纸包, 火煨令纸焦, 去饭, 四两
主治功效 治胸膈噎塞, 气滞不行, 肠中水声, 呕哕痰逆, 不思饮食, 宽中和膈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滴水为丸, 绿豆大. 每服三四十丸, 茶汤, 热水任下 编号 87(消痞核桃八七)
方剂组成 莪朮酒洗, 当归酒洗, 白芥子, 急性子, 各四两, 俱捣碎. 皮硝, 海粉, 各八两. 大核桃, 百枚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 右先以群药入砂锅内, 宽水煮一二沸, 后入大核桃重五钱者百枚, 同煮一日夜, 以重一两为度, 取起晾干. 先用好膏药一个, 掺阿魏一钱, 麝香半分, 量痞大小贴任, 以热手磨擦. 每空心服前桃一个, 三日后二个, 以至三个. 服完后, 须四须汤之类, 数贴即愈

编号 88 (熨痞方八八)
方剂组成 一层用麝香二, 三分肉上. 二层阿魏一, 二钱. 三层芒硝一, 二两铺盖于上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 右先用荞麦面和成条, 量痞大小围住, 铺药于内, 以青布盖之, 随烧热砖四, 五块, 轮流布上熨之, 觉腹中气行宽快, 即是痞消之兆. 以手烘热摩之亦妙. 内须服调养气血之药

编号 89 (开结导饮丸八九)
方剂组成 方在和阵二七八
主治功效 治饮食不消, 心下痞闷, 腿脚肿痛
作者见解 编号 90 (《局方》犀角丸九十)
方剂组成 黄连去须, 犀角镑, 各十两. 人参, 二十两. 大黄, 八十两. 黑丑炒捣取头末, 六十两
主治功效 除三焦热邪, 及痰涎壅滞, 肠胃燥涩, 大小便难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炼蜜丸, 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临卧汤下, 更量虚实加减

91-100

编号 91 (《河间》犀角丸九一)
方剂组成 犀角末, 半两. 赤石脂, 三两. 朴硝, 二两. 白殭蚕, 薄荷, 各一两
主治功效 治癫痫发作有时, 扬手掷足, 口吐痰涎, 不省人事, 暗倒屈伸
作者见解 为末, 面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温水下, 日三服, 不拘时. 如觉痰多, 即减其数. 忌油腻炙编号 92 (麻仁丸九二)
方剂组成 芝麻, 四两, 研取汁. 杏仁, 四两, 去皮尖, 研如泥. 大黄, 五两. 山栀, 十两
主治功效 治大便秘结, 胃实能食, 小便热赤者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炼蜜入麻汁和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白汤下编号 93 (《局方》脾约丸九三)
方剂组成 大黄蒸, 杏仁去皮尖炒, 厚朴, 麻仁, 各四两. 枳实, 二两
主治功效 此即仲景麻人丸. 仲景曰: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浮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难, 其脾为约, 麻人丸主之. 亦名润肠丸. 治脏腑不和, 津液偏渗于膀胱, 以致小便利, 大便秘结者
作者见解 炼蜜丸, 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白滚汤下, 日三服, 渐加, 以和为度编号 94 (《局方》七宣丸九四)
方剂组成 柴胡, 枳实, 诃子肉, 木香, 各五两. 炙甘草, 四两. 桃仁炒, 去皮尖, 六两. 大黄蒸, 十五两
主治功效 治风气结聚, 宿食不消, 心腹胀满, 胸膈否塞, 风毒肿气连及头面, 大便秘涩, 小便时数, 脾胃气壅, 不能饮食. 东垣云: 治在脉则涩, 在时则秋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炼蜜丸, 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食远米饮下, 渐加至四五十丸, 以利为度. 觉病退, 止服编号 95 (《局方》七圣丸九五)
方剂组成 木香, 槟榔, 川芎, 肉桂, 羌活, 各五钱. 郁李仁炮去皮, 大黄半生半熟, 各一两
主治功效 治风气壅盛, 痰热结搏, 心烦面赤, 咽干口燥, 肩背拘急, 胸膈胀满, 腹胁否闷, 腰膝沉重, 大便闭结, 小便赤涩. 东垣曰: 治在脉则弦, 在时则春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炼蜜丸, 小豆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食后临卧白汤下

编号 96 (《三因》红丸子九六)
方剂组成 胡椒, 一两. 阿魏, 一钱, 醋化. 青皮, 炒, 三两. 莪朮, 三棱醋煮一伏时, 各二两
主治功效 消食疟
作者见解 右为末, 另用陈仓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 桐子大. 炒土朱为衣. 每服七十丸, 姜汤下

编号 97(追虫丸九七)
方剂组成 莪黑丑头末, 槟榔各八钱. 雷丸醋炙, 南木香, 各二钱. 右为末, 用茵陈二两, 大皂角, 苦楝皮各一两, 煎浓汁丸, 绿豆大
主治功效 取一切虫积
作者见解 壮大人每服四钱, 小人弱人或一钱五分, 量人虚实, 于五更时用砂糖水吞下, 待追去恶毒虫积二, 三次, 方以粥补之

编号 98 (《医林》化虫散九八)
方剂组成 雷丸, 二粒. 槟榔, 二枚. 鹤虱, 一钱. 使君子, 七枚, 轻粉, 少许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 右为末, 分二服. 候晚欬以精猪肉一两切成片, 用皂角浆泡一宿, 至五更慢火炙熟, 乃以香油拭肉上, 候温, 取前药一服擦肉上, 略烘过食之. 至巳时虫下了, 乃进饮食

编号 99 (万应丸九九)
方剂组成 槟榔, 五两. 大黄, 半斤. 黑丑头末, 四两. 皂角不蛀者, 十条. 苦楝根皮, 一升
主治功效 下诸虫
作者见解 右先将苦楝皮, 皂角二味, 用水二大碗熬成膏子, 搜和前三味为丸, 桐子大, 以沉香, 雷丸, 木香各一两为衣, 先用沉香衣, 后用雷丸, 木香衣. 每服三钱, 四更时用砂糖水送下

编号 100 (妙应丸百)
方剂组成 大黄, 牵牛头末, 槟榔, 各三两. 雷丸, 钖灰, 各五钱. 大戟, 三钱. 鹤虱, 使君子煨, 茴香, 贯众, 各二钱半. 轻粉, 少许. 苦楝根, 一两
主治功效 一名剪红丸. 杀诸虫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用皂角煎膏丸服. 每服五六十丸, 随弱强加减, 五更初茶清下. 如未通, 再吃温茶助之. 下虫积尽了, 白粥补之

101-110

编号 101 (《运气》五瘟丹百一)
方剂组成 黄芩, 黄檗, 黄连, 山栀, 香附, 紫苏, 甘草稍, 大黄
主治功效 治瘟疫火证
作者见解 右以前七味生为末, 用大黄三倍煎浓汤, 去滓和药, 丸如鸡子大. 朱砂, 雄黄为衣, 贴以金箔. 每用一丸, 取泉水七碗浸化, 可服七人. 前药甲己年以甘草稍为君, 乙庚年黄芩为君, 两辛年黄檗为君, 丁壬年山栀为君, 戊癸年黄连为君. 为君者, 多一倍也. 余四味同香附, 紫苏为臣者, 减半也编号 102 (大青丸百二)
方剂组成 薄荷, 栀子, 黄芩, 黄连, 甘草, 各三钱. 连翘, 六钱. 大黄, 玄明粉, 各八钱
主治功效 治时行瘟病发热, 上膈结热
作者见解 右为细, 末以青蒿自然汁为丸, 绿豆大, 雄黄为衣. 每服五六十丸, 白滚汤下. 若治杂病发热者, 以朱砂或青黛为衣编号 103 (朱砂丸百三)
方剂组成 朱砂研, 附子炮去皮脐, 雄黄明者, 各一两. 麝香, 一分, 另研. 巴豆, 二十粒, 去油
主治功效 治卒时中恶垂死
作者见解 右研匀, 炼蜜和捣为丸, 麻子大. 每服三丸, 不拘时粥饮下. 如不利, 更加三丸至七丸, 以利为度 编号 104 (李氏八毒赤丸百四)
方剂组成 雄黄, 朱砂, 礜石, 附子炮, 藜芦, 牡丹皮, 巴豆, 各一两. 蜈蚣, 一条
主治功效 治一切邪祟鬼疰, 服之即愈
作者见解 右为末, 炼蜜丸, 如小豆大. 每服五, 七丸, 凉水送下, 无时. 《卫生宝鉴》 云: 副使许可道宿驿中, 夜梦一妇人于胁下打一拳, 遂痛不止, 而往来寒热, 不能食, 乃鬼击也. 《名医录》 云李子豫八毒赤丸, 名为杀鬼杖子. 遂与药三粒, 卧时服, 明旦下清水二斗而愈. 又陈庆玉子, 因昼卧水仙庙, 梦得一饼食之而心腹痞满, 病及一年, 诸治不效. 余诊之, 问其始末, 因思此疾既非外感, 又非内伤, 惟八毒赤丸颇为相当. 遂与五七丸, 下清黄涎斗余, 渐得气调, 后以别药理之, 数月而愈编号 105 (仲景瓜蒂散百五)
方剂组成 成瓜蒂熬黄, 赤小豆, 等分
主治功效 治伤寒头不痛, 寸脉微浮, 胸中痞 , 气上冲咽喉不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
作者见解 右二味, 各别捣筛为散, 然后合之, 取一钱匕, 以香豉一合, 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 去滓取汁和散, 温顿服之. 不吐者, 少少再加, 得快吐乃止. 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编号 106 (子和独圣散百六)
方剂组成 甜瓜蒂, 不拘多少, 微炒. 为细末. 每服一, 二钱, 虀汁调服
主治功效 吐积蓄痰涎
作者见解 膝痛加全蝎, 头痛加郁金服, 吐之 编号 107(茶调散百七)
方剂组成 瓜蒂, 二钱. 好茶, 一钱
主治功效 吐除痰积
作者见解 右为末. 每服二钱, 虀汁调服

编号 108 (陈氏独圣散百八)
方剂组成 方在外科五六
主治功效 治疮疡气血凝滞
作者见解

编号 109 (《良方》独圣散百九)
方剂组成 方在妇人十八
主治功效 治妊娠伤触动胎, 腹痛下血
作者见解

编号 110 (钱氏独圣散百十)
方剂组成 方在痘疹七八
主治功效 治痘疮倒靥陷伏
作者见解

111-120

编号 111 (木通散百十一)
方剂组成 木通去节, 青皮, 萝卜子炒, 茴香, 川楝子取肉用巴豆半两同炒黄去巴豆, 各一两. 滑石另研, 莪朮, 木香, 各半两
主治功效 凡男子妇人胁肋苦痛
作者见解 右为细末. 每服三钱, 不拘时, 用葱白汤调服, 甚者不过三服 编号 112 (《金匮》大黄附子汤百十二)
方剂组成 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 炮. 细辛, 二两
主治功效 治寒气内积, 胁下偏痛
作者见解 右三味, 用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 若强人煮取二升半, 分温三服. 服后如人行四五里, 更进一服编号 113 (《金匮》外台走马汤百十三)
方剂组成 巴豆, 二枚, 去皮心, 熬. 杏仁, 二枚
主治功效 治中恶心痛, 腹胀, 大便不通
作者见解 右二味, 以绵缠令碎, 热汤二合捻取白汁, 饮之当下. 通治飞尸鬼击病. 老小量用编号 114 (仲景麻黄汤一)
方剂组成 麻黄, 桂枝, 各三两. 甘草, 一两. 杏仁, 七十个
主治功效 治太阳经伤寒, 发热无汗, 恶寒及身痛. 此峻逐阴邪之方也
作者见解 右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半, 去柤. 温服八合, 覆取微汗 编号 115 (麻黄加朮汤二)
方剂组成 即前方加白朮四两
主治功效 治风湿
作者见解 水煎服编号 116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三)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 细辛, 各二两. 附子, 一枚, 炮去皮, 切八片
主治功效 治少阴伤寒, 始得之, 脉虽沉而反发热者, 此阴分之表证也, 宜此主之. 并治寒气厥逆, 头痛, 脉沉细者
作者见解 右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药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编号 117(《金匮》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四)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汤泡, 薏仁, 各半两. 甘草炙, 一两. 杏仁, 十个, 去皮尖, 炒
主治功效 治风湿一身尽痛, 发热, 日晡剧者. 因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致
作者见解 右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煮八分. 温服取微汗, 避风 编号 118 (仲景麻黄附子甘草汤五)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 甘草炙, 各三两. 附子, 一枚, 炮去皮
主治功效 治少阴伤寒, 二三日, 无别证, 用此微发其汗, 并治风湿通身浮肿
作者见解 右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两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编号 119 (《金匮》麻黄甘草汤六)
方剂组成 麻黄, 半两. 甘草, 二钱半
主治功效 治腰已上水肿者, 宜此汗之
作者见解 右咀. 用水二钟, 先煮麻黄三四沸, 去沫, 入甘草, 再煎至八分. 食远热服取汗. 有人患气喘, 积久不瘥, 遂成水肿, 服此效

编号 120 (仲景大青龙汤七)
方剂组成 麻黄, 三钱. 桂枝, 生姜, 各一钱. 杏仁, 五枚. 甘草, 五分. 大枣, 一枚, 此非古数. 石膏, 半鸡子大一块
主治功效 治伤寒头痛发热, 无汗而烦躁
作者见解 水一钟半, 煎分二服

121-130

编号 121 (仲景小青龙汤八)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 甘草, 细辛, 干姜, 各三两. 半夏, 五味, 各半升
主治功效 治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呕哕而欬, 发热, 或渴, 或利, 或小水不利, 小腹满而喘, 并治肺经受寒, 欬嗽喘急, 宜服此以发散表邪
作者见解 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按: 右方乃仲景古法, 今当随证轻重, 酌宜用之编号 122 (仲景桂枝汤九)
方剂组成 桂枝, 芍药, 生姜, 各三两. 甘草, 二两. 大枣, 十二枚
主治功效 治太阳经伤风, 发热, 自汗, 恶风
作者见解 右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 食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 令遍身微似有汗者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编号 123 (桂枝加黄耆汤十)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加黄耆二两
主治功效 治黄疸脉浮者, 当以汗解之
作者见解 编号 124 (桂枝加大黄汤十一)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内加大黄一两
主治功效
作者见解编号 125 (栝蒌桂枝汤十二)
方剂组成 即前桂枝汤加栝蒌根二两
主治功效 治痉
作者见解编号 126 (仲景桂枝人参汤十三)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 炙甘草, 各四两. 白朮, 人参, 干姜, 各三两
主治功效 治太阳伤寒, 表里不解, 胁热下利者
作者见解 右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四味取五升, 后内桂枝, 更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编号 127(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十四)
方剂组成 桂枝去皮, 麻黄去节, 芍药, 甘草炙, 生姜切, 各一两. 大枣, 四枚, 擘. 杏仁, 二十四个, 汤浸, 去皮尖
主治功效 治太阳伤寒如疟状, 发热恶寒, 不能得汗, 热多寒少而身痒者
作者见解 右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 二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一升八合, 去滓. 温服六合

编号 128 (桂枝附子汤十五)
方剂组成 方在热阵三十
主治功效 治伤寒风湿身痛
作者见解

编号 129 (桂枝甘草汤十六)
方剂组成 方在热阵四四
主治功效 治过汗心悸
作者见解

编号 130 (桂枝葛根汤十七)
方剂组成 方在痘疹三七
主治功效 解散寒邪
作者见解

131-140

编号 131 (仲景柴胡桂枝汤十八)
方剂组成 柴胡四两. 桂枝去皮, 人参, 黄芩, 芍药, 生姜, 各一两半. 甘草炙, 一两. 半夏, 二合半. 大枣, 六枚, 擘
主治功效 治伤寒发热, 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作者见解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编号 132 (仲景小柴胡汤十九)
方剂组成 柴胡, 半斤. 半夏, 半升. 人参, 黄芩, 生姜, 甘草, 各三两. 大枣, 十二枚, 擘
主治功效 治邪在肝胆半表半里之间, 寒热往来, 喜呕, 或日晡发热, 胁痛耳聋, 郁怒痎疟等证
作者见解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 人参, 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 去半夏, 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 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 去黄芩, 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 , 去大枣, 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去黄芩, 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 外有微热者, 去人参, 加桂三两, 温覆取微汗愈. 若欬者, 去人参, 大枣, 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编号 133 (薛氏加味小柴胡汤二十)
方剂组成 即前方加丹皮, 栀子
主治功效 亦名柴胡栀子散. 治乳母肝火发热, 致儿为患, 及风热生痰等证
作者见解编号 134 (《良方》加味小柴胡汤二一)
方剂组成 即前方小柴胡汤加枳壳面炒, 牡蛎粉. 加姜三片, 枣二枚
主治功效 治伤寒胁痛, 及少阳厥阴热疟
作者见解 水二钟, 煎服编号 135 (加减小柴胡汤二二)
方剂组成 即前小柴胡汤去黄芩, 加芍药. 君姜, 枣
主治功效 治脉弦, 寒热, 腹中痛
作者见解 水煎服 编号 136 (柴胡石膏汤二三)
方剂组成 柴胡, 二钱. 石膏, 三钱. 甘草, 一钱
主治功效 治少阳阳明外感挟火, 头痛口干, 身热恶寒拘急
作者见解 右用姜, 水煎服. 气虚者加人参 编号 137(大柴胡汤二四)
方剂组成 方在攻阵七
主治功效 治表证未除, 里证又急, 汗下兼行, 宜此
作者见解编号 138 (柴平汤二五)
方剂组成 方在和阵二三三
主治功效 治湿疟一身尽痛
作者见解

编号 139 (柴苓汤二六)
方剂组成 方在和阵一九二
主治功效 治身热烦渴泄泻
作者见解 编号 140 (加减柴苓汤二七)
方剂组成 方在和阵一九三
主治功效 治诸疝. 和肝肾, 顺气除湿
作者见解

141-150

编号 141 (仲景四逆散二八)
方剂组成 柴胡, 芍药, 甘草, 枳壳,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阳气亢极, 血脉不通, 四肢厥逆, 在臂胫之下者. 若是阴证, 则上过于肘, 下过于膝, 以此为辨, 乃不当用此也
作者见解 为细末. 每服二钱, 米饮调下, 日三服. 嗽加五味子, 干姜各五分. 悸者, 加桂五分. 腹痛, 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 浓煎韭白汤调服编号 142 (仲景葛根汤二九)
方剂组成 此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也. 葛根, 四两. 麻黄去节, 生姜, 各三两. 桂去皮, 芍药, 甘草炙, 各二两. 大枣, 十二枚, 擘
主治功效 治太阳阳寒, 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 及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者
作者见解 右七味, B3咀.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葛根减二升, 去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编号 143 (升麻葛根汤三十)
方剂组成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 各等分
主治功效 治伤寒阳明经证, 目痛鼻干不眠, 无汗恶寒发热, 及小儿疮疹疫疠等证
作者见解 水二钟, 煎一钟. 寒多热服, 热多温服 编号 144 (柴葛解肌汤三一)
方剂组成 柴胡, 干葛, 甘草, 黄芩, 芍药, 羌活, 白芷, 桔梗
主治功效 此 《槌法》 加减方. 治足阳明证, 目痛鼻干不眠, 头疼, 眼眶痛, 脉微洪者
作者见解 水二钟, 姜三片, 枣二枚. 《槌法》 加石膏末一钱煎之, 热服. 本经无汗恶寒者去黄芩, 冬月加麻黄, 他时加苏叶编号 145 (葛根葱白汤三二)
方剂组成 葛根, 芍药, 川芎, 知母, 各二钱. 生姜, 二钱. 葱白, 五寸
主治功效 治伤寒已汗未汗, 头痛
作者见解 水二钟, 煎一钟服编号 146 (连须葱白汤三三)
方剂组成 连须葱白切, 半片. 生姜, 二两
主治功效 治伤寒已汗未汗, 头痛如破
作者见解 水三钟, 煎一钟半, 分二服 编号 147(《局方》参苏饮三四)
方剂组成 人参, 苏叶, 干葛, 前胡, 陈皮, 枳壳, 半夏, 茯苓, 各八分. 木香, 桔梗, 甘草, 各五分
主治功效 治四时感冒伤寒, 头痛发热, 恶寒无汗, 及伤风欬嗽声重, 涕唾稠粘, 潮热往来. 此药解肌宽中, 孕妇伤寒, 痘疹并治
作者见解 水二钟, 姜五片, 枣一枚, 煎八分. 热服

编号 148 (加减参苏饮三五)
方剂组成 方在痘疹三四
主治功效 治痘疹初热见点, 解利之药
作者见解

编号 149 (败毒散三六)
方剂组成 人参, 茯苓, 枳壳, 甘草,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各等分
主治功效 亦名人参败毒散. 治四时伤寒瘟疫, 憎寒壮热, 风湿风眩项强, 身体疼痛, 不问老少皆可服. 或岭南烟瘴之地, 疫疠时行, 或处卑湿, 脚气痿弱等证, 此药不可缺, 日三服, 以效为度
作者见解 水一钟半, 姜三片, 煎服. 或为细末, 沸汤点服

编号 150 (加味败毒散三七)
方剂组成 方在外科四一
主治功效 解利足三阳热毒, 寒热如疟
作者见解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t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