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著作,结合易学和哲学思想,真知灼见。全书共分为十二卷六十四篇。前六卷名为《元会运世》,包含三十四篇文章;接下来四卷名为《声音律品》,共有十六篇文章;再之后是《观物内篇》和《观物外篇》,合共十二篇和二篇文章。前六十二篇是作者自己的著作,而最后两篇则由门人弟子记录整理。钱穆先生认为庄周和邵雍都属于观物派哲学,可以说《观物篇》是邵雍的哲学思想、易学知识和历史研究的总纲。

两宋时期的文献《易学》和清代作家编写的《皇极经世书解》,可以得知这些具有十二卷以及十四卷篇幅的《皇极经世》并不是原始版本的《皇极经世》所写。文献中提及:“原著者邵雍的书稿,有些来自家庭草稿,有些源自外部传闻。这些草稿可能原著者有意删除但未及时去做,而传闻中可能存在错误和不真实之处。”在“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还提到:“邵雍将《易经》拓展为《经世》,定名为《皇极经世》。此书内容浩瀚,共十二卷,约有一千三百板。包含基于元气变化的‘元会运世’两部分,以变化过程为线索的‘会经运世’两部分,以及通过过程展示历史的‘运经世’两部分。此外还包括声音律吕两部,相互关联呼应。此外还有两卷以《系辞》为蓝本创作。”实际上,王湜所见到的十二卷版的《皇极经世》,已是邵伯温在邵雍逝世后,将《皇极经世》和《观物篇》合并,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学说(陈绎的《邵古墓铭》中提到:邵古性格简洁,对文字情有独钟,遵循古今准确的声律韵律,撰写了三十篇文章进行诠释。)以及其父亲邵伯温在邵雍授课时所作笔记(邵伯温将其称为《观物外篇》。邵伯温的《易学辨惑》中写到:我时常记录父亲的讨论为主,家人只能见到他们一直珍视着这些笔记,最终都葬在棺木之中。后来,我继承了这些遗稿,这就是现今的《观物外篇》。)并加以整理而成。前六卷内容涉及“元会运世”,第七至第十卷涉及声音律吕,第十一卷为“观物内篇”,第十二卷为“观物外篇”。清代的王植也有类似解释:“《皇极经世》中的‘观物’一书,邵伯温认为有十二卷。前六卷涉及‘元会运世’,第七至第十卷涉及声音律吕,第十一、十二卷则为前两部分文章,被称为‘观物篇’。”邵伯温整理《周易》上下经及十翼内容为十二卷的《皇极经世》,前六卷与《周易》上下经类似,中四卷与《周易》下经相似,后两卷则与《周易》中的“系辞”相对应。后来,赵震将前六卷分成三十四篇,将中四卷分成十六篇。明初的《性理大全》将内篇十二及外篇二合并,共六十四篇。到了嘉兴的徐必达刻的《邵子全书》,他将“以元经会”部分分为十二篇,“以会经运”部分分为十二篇,“以运经世”部分分为十篇。如此一来,前六卷总共有三十四篇,中四卷仍是十六篇。王植则将元会运世部分总结为三卷,声音律吕部分为一卷,观物内外篇各为两卷,共八卷。
点击立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