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医经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百度云下载

国学知识大全—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三申道长玄隐遗密电子版,玄隐遗密原文pdf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数个章节,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董氏针灸学全套书籍电子版PDF,邱雅昌董氏针灸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医经

董氏针灸学全套书籍电子版PDF,邱雅昌董氏针灸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PDF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董氏针灸学全套书籍电子版PDF,邱雅昌董氏针灸电子书百度网盘下载  
《丛桂草堂医案》清·袁焯 中医世家
医经

《丛桂草堂医案》清·袁焯 中医世家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丛桂草堂医案 清 袁焯 序 先大父秀山公云。老医断病如老吏断狱。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前哲陆九芝云。案者断也。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旨哉言乎。夫吾国医学之发明。其源古矣。周秦时代。医师诊病之法。大率注重于气色脉候。听声写形。详见素灵难经。后汉张仲景崛兴。 于望鼻色目色外。更注意语声呼吸以参合脉候症状。六朝至唐。如褚彦道孙思邈辈。则又重在明症候。询嗜好。察致疾之由来。辨病脏之虚实。相其老壮。酌其浅深。归本于博涉多诊。屡用三端。此周秦以迄晋唐。诊断术之大略也。厥后金元四大家。暨明之韩天爵陶节庵等。名医 起。则又兼审风土时令。以决病之阴阳燥湿。且兼施腹诊之法。佐望闻问切四诊之不逮。是又视周秦汉晋之时加详矣。清初江右喻嘉言出。乃主张先议病。后议药。取古人诊病之法而融会贯通之。凡风土时令。体质肥瘦。年龄长幼。病之新久。以及情志苦乐。脉症现状。莫不辨析毫芒。以审定其阴阳虚实。外感内伤。上下表里。何脏何腑。何因何症。然后采用古人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规则谨严。有条不紊。盖至是而吾国医师诊病。乃有一定之规则。而颟顸卤莽妄投药饵之弊。赖以廓清。诚万世不祧之良法也。今日东西医家。 号称为实质的学派。解剖的智识。而窃观其诊断一方。多凭官能的诊断。及尿之外观沉渣。 与粪便咯痰。舌苔外貌。眼势体温体量。及器械上诊察之所得。其间泰半与吾国古法相通。 然后叹中医诊断术之精妙。殊未逊于西人。虽器械之用未备。而脉诊望诊问诊腹诊之法既精。则亦足以赅括之矣。况辨虚实。分气血。论攻补。昔贤发明。尤多独到之处,足补西医之缺。而惜乎解人难索也。袁君桂生。吴中之名医也。邃于医学。立论平允。学术精湛。而感慨淋漓。保存国粹之盛心。跃然纸上。可谓先得我心者矣。顷邮示其所着丛桂草堂医草。 属为之序。浏览一通。见其辨症剀切。用方工稳。每述一病。原原本本。剖析无遗。洵足开学人之智能。昔周学海氏有云。宋后医书。惟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吸取众家之所长。余按医案一门。当推喻氏寓意草一书为冠。盖其案虽仅六十二条。而反复推论。务阐明其审症用药之所以然。较之诸家医案。但泛言某病用某药而愈者。甚相悬殊。前清四库全书提要赞其极有发明。足资开悟。近代名医如张石顽叶香严顾松园徐灵胎尤在泾俞东扶吴鞠通王孟英林 琴等。皆折衷其诊病之法。默收治疗之功。各发表于医案之内。今袁君此书。即仿喻氏体例而先议病。后议药。悉遵喻氏法程。且其中有学宋人及金元诸家者。有学明人及清之张叶徐魏吴王诸家者。亦有运用经方及自出新意者。洵能萃众家之长而神明变化者矣。宜乎批却导 。而恢恢乎游刃有余也。嗟乎。今之医风 然。颓敝极矣。出版之书。除一二译本而外。几如凤毛麟角。而入主出奴。于今为烈。滔滔天下。伊芳于胡底矣。安得全国医家。皆如君者起而振此坠绪也。序君之书。盖不禁百感横集已。 乙卯六月廿八日越医何肖严廉臣书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 自序 予家自先伯父昌龄公肆力于医。而家君继之。迄于今盖四十年矣。犹忆十岁时。家君遘热病家弟济生病中暑。壮热谵语。面赤烦渴。时家君远出未归。延郡中某老医治之。手甫按脉。 即大声告曰。此儿之病。危在夜半。恐不治。翌日家君自外归。命剖西瓜汁与饮。一汗而解。未尝不叹医药之关系如是其重。而专门名家之罕观为可憾也。十六岁后。先伯父以积劳病逝。家君又屡患肺病咳嗽咯血。呻吟床蓐。家庭之忧患日多。而予习医之志。因是益坚。遂发家中藏书。朝夕玩诵。家君又时为讲解。每治难病。必撮其大要。举以训示。凡诊察之奥。用药之精微。与夫鉴别死生。暨寒热攻补先后之次序。皆了如指掌。老人谆谆如蒙师之训学童。寒暑靡间。乐此不疲。数年以后。于医学始稍窥门径。于是益搜求旧籍。广购新书。凡坊间罕见孤行之本。以及管赵诸氏所译之西医书。均罗而置诸几案间。参观互证。久之遂别有会心。乃稍稍为人医治。丁未戊申两年。前清两淮盐运使司赵都转。与两江总督端制军。先后考试医学。友人陈君瑞辰等相约观光。谬获最优等证书。嗣侨寓京口。遂以医问世。 四方人士。不以予为固陋。竞来延诊。由是益有所考镜。既自幸。复自愧也。尝观吾国医学之历史。其学术精深之士。得力于社会个人之传习者为多。而政府提倡之力较少焉。非在上者不知提倡也。人材之出。本于山川灵秀。况医属专门科学。非学问阅历兼到。未易得其神髓。故吾国医书。皆以私家之著作为优。今虽世界交通。政治学术多效法欧西。医学一科亦采用西法。顾吾以为中华乃衣冠文物旧邦。先圣先贤所遗传之医学。自有其真精神在。决非他人之说所得而摇撼之。今而后欲求吾国医学之发达。仍必赖私家之纂述以相为辅助。予不敏。窃尝有志于此。顾以兹事体大。尚须有待。去年十月。家弟济生书来。嘱将平时治验方案。勒为一书。以供研究。人事倥偬。未遑议及。今夏济生复以为言。而知交中亦有借钞者。爰择要编次。不分门类。题曰丛桂草堂医草。盖仿卢氏之芷园臆草。与喻氏之寓意草云。虽区区一得。未足方此二家。而十年经验。或可为医林之借镜欤。 岁在甲寅六冬前一日江都袁焯桂生氏识于京口寓次 卷一 镇郡陶骏声君令阃。肿胀呕吐。缠延月余。先是胎前足肿。产后肿益甚。咳嗽呕吐。经此间诸名医治之。叠进舟车丸。五皮饮。栝蒌薤白白酒汤。及八珍汤等弗效。且面目肢体悉肿。腹胀如鼓吐后亦能饮食。诊其脉弦滑而有胃气。言语亦甚清晰。初用小半夏汤加干姜、五味子。及浓朴半夏甘草人参汤。枳术汤等。无大效。且呕吐大发。其时有人荐他医治之。 亦膈闷塞。则知病将复发。必吐出痰水数碗。然后始觉宽畅。近日又觉闷塞异常。呼吸几不能通。今虽吐后。犹嫌闷塞。咳嗽不得卧。予沉思久之。恍然曰。此肺中气管为痰饮闭塞不得通也。气管之所以闭塞者。缘腹胀溺少。胃中及膈膜间均为痰饮充塞之地。 膈中痰饮充塞。则溢于肺中气管。肺中气管亦充塞则激而上出而为呕吐。以故盈盆盈碗。皆痰涎水沫。痰水既出。则膈膜肺胃等处皆松。故知饥能食。待数日后痰水聚多。又复作矣。是则此病之真谛也。治法以驱痰饮为要。而驱肺中气管之饮为尤要。苦思半晌。为立一方。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麝香五厘和服。以白芥子能横开肺中之饮。麝香香窜。能通气管及膈膜间之闭塞。 且能止吐。明日复诊。述昨药服后。觉药性走窜不已。上窜至咽。下窜至小腹。胸博尤觉窜走。随窜随呕。吐出痰涎甚多。半夜未能安枕。而胸闷觉宽。呼吸便利。呕吐亦止。盖气管之闭塞通矣。遂以原方去麝香。接服三剂。而胸次大舒。咳嗽亦减。仍以原方加冬虫、夏草、北沙参、生姜、红枣。又三剂而浮肿亦消。咳嗽大定。但腹胀如故。坚满不舒。乃停煎剂。每日单服禹余粮丸二次。每服三钱。忌盐酱等物。五日后胀渐消。十日后胀消及半。而精神疲惫。自觉心内及脏腑空虚。盖饮滞消而气血虚也。令以前丸减半服。并以参、术、归、芍、山药、茯苓等煎剂相间服之。不十日而胀全消。病竟愈。闻者莫不叹服。迄今六年。病未复发。且已经孕育矣。 庚戌四月广安祥糖栈。袁尧宽君患温病。初由章绶卿君延医。服药数剂。病未大减。嗣章君往江北放赈。转荐予治。壮热谵语。见人则笑。口渴溲赤。每日只能进薄粥汤少许。舌苔黄薄而干燥无津。体胖脉息滑数。右部尤甚。盖温病也。热邪蕴伏日久。蓄之久而发之暴。故病情危重若是。治法当以解热为主。而佐以豁痰润燥。方用三黄石膏汤。合小陷胸汤。去麻黄、豆豉、半夏。加贝母、连翘、青蒿、梨汁。接服二日。热未大退。至第三剂后。乃作战汗而解。但余热未清。复以前方去石膏、芩、连、栝蒌。加苡仁、滑石、芦根、花粉、沙参等清化余邪。数剂而瘥。凡温病之解多从战汗。刘河间吴又可发之于前。叶天士王九峰畅之于后。证以予所经历。洵精确不易之学说也。盖前人于此。皆从经验中得来。惟必俟服药多剂。始能奏功。而作汗之时。必先战栗。其状可骇。医家当此。何可无定识定力耶。 金峙生君令堂。年近五旬。发热身痛。舌苔白腻。溲热胸闷脉滑。予初以三仁汤加连翘、山栀。接服两剂。热愈甚。口渴心烦。舌苔转燥。脉亦转数。盖伏邪病热。邪蕴伏甚重。遂易方。以黄芩、栝蒌、地骨皮、青蒿各三钱。连翘、知母各四钱。木通一钱。银茈胡二钱。芦根、茅根、鲜生地各一两。梨汁一酒钟和服。一剂热少平。二剂后。病患忽战栗恶寒。震动床帐。盖欲作战汗也。病家误会。谓药之误。议延他医。幸其弟陶骏声君来告。速予往救。 予谓此战汗也。病退之机。不可妄动。及予至其家。则战栗已止。身出大汗。而脉静身凉。 神气亦甚安静。但觉疲倦而已。随用薄粥汤与饮。以扶胃气。并以沙参、麦冬、百合、苡仁、石斛、花粉、甘草、茯苓等调养两日而痊。 庚戌四月。史汉泉君患温病。昏沉不语。面垢目赤。鼻孔如烟煤。壮热烁手。汗 然。舌苔黑燥。手臂搐搦。两手脉数疾。溲赤。问不能言几日矣。曰。昨犹谵语。今始不能言。然大声唤之。犹瞠目视人。问近日大便通否。曰。始病曾泄泻。今不大便已三日矣。问服何药。 则取前医之方示予。盖皆不出银翘散。三仁汤。增液汤之范围。予谓此热病未用清药。阳明热极胃家实之病也。非下不可。乃与调胃承气汤。合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豉。加犀角、蒌仁。接服两剂。竟未得下。惟矢气极臭。溲色若血。神识较清。而身热舌黑如故。原方去元明粉、大黄。加鲜生地、并令恣饮梨汁、莱菔汁。于是热减神清。黑苔渐退。脉息亦较平。时吐粘痰。目睛转黄。遂改用小陷胸汤加芦根、茅根、青蒿、菖蒲、竹茹、贝母、冬瓜仁、木通等芳香清洌之品。以分消膈中痰热。接服四剂。胸博头项间遍出白 。如水晶珠。腹部腿畔亦发白 。于是身热全清。知饥进粥。但精神疲弱耳。复以西洋参、麦冬、石斛、苡仁、贝母、竹茹、枇杷叶等调养数日。始解黑燥屎数次。当时两进大黄。而不下者。盖其戚友中有知医者。潜将大黄减去一钱。每剂只用二钱。故但有解毒之功。而无攻下之力。而奏效亦较缓也。然究胜于粗工之滥用硝黄。而偾事者矣。 姚某子十五岁。三月间由学校归家。自觉恶寒欲睡。旋即发热头痛。身痛谵语。不能识人。 按其脉滑数。溲赤。当以栀豉汤银翘散出入为方。下午四时复诊。神昏谵语如故。身热自汗然不止。面赤口渴欲饮水。脉息滑而不数。舌苔薄腻。不黄不燥。因思伤寒论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而面赤神昏。又皆当下之症。遂改用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浓朴五分、枳壳二钱。加黄芩、连翘、知母各二钱。服后解大便两次。神清安睡。汗止热解。自能起坐。知饥欲食。其家以为病愈。不复延诊。越三日。复发热有汗。口渴。 脉滑数。与白虎合小陷胸汤。石膏用三钱。服后热退神清。惟咳嗽痰中带血而已。复与泻白散加黄芩、知母、茅根等二剂全愈。 张兆魁君室人。年约三旬。体质瘦小。发热谵语。口渴心烦。欲食冷物。胸闷溲热。舌苔黄腻不燥。两脉俱数。与小陷胸汤加茈胡、黄芩。不效。烧热益甚。遂改用凉膈散。大黄、元明粉各用三钱。服后得下两次。并得战汗而热全退。 惟精神萎弱。懒于言动。复以党参、麦冬、枸杞子、干地黄、黄 、炙甘草等补养气血之药。两剂而起居饮食如常矣。...
《专治麻痧初编》原文
医经

《专治麻痧初编》原文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专治麻痧初编》 痘疹麻痧类皆象形而名之也。惟麻痧证变幻莫测,向无专书,古人名言半多散见于痘科书中。且患家视为泛常,以谓风痧轻证,每多忽略,避忌漫不经心,迨至凶陷告危,无从挽救,追悔何及。纵使天数,当然究由人事之未尽耳。伏读御纂《医宗金鉴》曰:麻疹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至哉训言,谆谆垂诫。爰不自揣谫陋,谨将古今麻痧证治汇录成编,厘为四编。曰崇正,曰述古,曰征今,附以成方曰方论,计六卷。后之学人果能寻原讨究,行远自迩,拯斯民于衽席,医岂小道云乎哉。 时光绪十六年龙集庚寅正月十五日丙辰立春归安凌德蛰庵手自写本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疹原 麻为正疹亦胎毒,毒伏六腑感而出,初发之状有类痘,形尖渐密不浆殊,始终调护须留意,较痘虽轻变化速。 注: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于六腑,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肿,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之后大异于痘也。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则在顷刻也。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麻疹轻重 麻疹出时非一端,其中轻重要详参。气血和平轻而易,表里交杂重则难。 注:麻疹出时有轻重之分,临时须要详察。若气血和平,素无他病者,虽感时气而正能制邪,故发热和缓,微微汗出,神气清爽,二便调匀。见点则透彻散没,不疾不徐,为轻而易治者也。若素有风寒食滞,表里交杂,一触邪阳火旺之气,内外合发,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热无汗,烦躁口渴,神气不清,便闭尿涩。见点不能透彻,收散或太紧速,则为重而难治者也。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麻疹主治大法 疹宜发表透为先,最忌寒凉毒内含,已出清利无余热,没后伤阴养血痊。 注: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多致毒瓦斯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此首尾治疹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麻疹未出证治 欲出麻疹身微热,表里无邪毒瓦斯松。若兼风寒食滞热,隐伏不出变丛生。宣毒发表为主剂,随证加减莫乱从。 注: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瓦斯松动则易出而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瓦斯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其间或有交杂之证,亦照本方随证加减治之。 宣毒发表汤 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壳(麸炒)荆芥防风薄荷叶木通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淡竹叶(即鲜竹叶)生甘草引加芫荽水煎服。凡服荆芥忌食鱼腥。 感寒邪者加麻黄,夏月勿用。 食滞加南山楂。 内热加黄芩。 方歌:疹伏宣毒发表汤,升葛前桔枳荆防,薄通翘蒡淡竹草,引加芫荽水煎尝。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麻疹见形证治 麻疹已出贵透彻,细密红润始为良。若不透彻须分晰,风寒毒热气虚详,风寒升葛汤加味,毒热三黄石膏汤,气虚人参败毒散,托里透疹效非常。 注: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得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身热,无汗,头疼,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苏叶川芎牛蒡子;因毒热雍滞者,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外出者,必面色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赤芍药生甘草引加芫荽水煎服。 方歌:发热升麻葛根汤,表邪痘疹两得方;升麻葛根赤芍草,随证宜加法最良。 三黄石膏汤 麻黄石膏淡豆豉黄柏黄连栀子黄芩水煎服。 方歌:疹出不透因毒热,三黄石膏汤急寻,麻黄石膏淡豆豉,黄柏黄连栀子芩。 人参败毒散 人参川芎羌活独活前胡枳壳(麸炒)桔梗柴胡生甘草赤苓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疹因气虚出难透,人参败毒有奇功,参芎羌独前枳桔,柴胡甘草赤茯苓。 [卷一:御纂《医宗金鉴》疹门心法要诀] 麻疹收没证治 疹出三日当收没,不疾不徐始无虞。收没太速毒攻内,当散不散虚热医。毒盛荆防解毒治,外用胡荽酒法宜;虚热柴胡四物剂,应证而施病渐离。...
上池杂说·医话原文
医经

上池杂说·医话原文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上池杂说 人以阳气为主,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近世医工乃倡为补阴之议,其方以黄柏为君,以知母、地黄诸寒药为佐,合服升斗以为可以保生,噫!左矣。人之虚劳不足,怠情嗜卧,眩运痹塞,诸厥上逆,满闷痞隔,谁则使之?阳气亏损之所致也,乃助其阴而耗其阳乎?人之一身,饮食男女,居处运动,皆由阳气。若阴气则随阳运动而主持诸血者也。故人之阳损,但当补之、温之,温补既行,则阳气长盛而百病除焉。 医之用术,惟吐利汗下与解表攻里之法耳,不能一病而自为一法也。今人遇病立方,动辄二十余品,少亦不下数品,岂知仲景诸名医之心法哉!吾观古人率用成方加减,不过一二味,非有违戾,未尝辄易,正谓宜汗、宜吐、宜下、宜解表里者。病情有限,故攻病之法,亦有限也,岂得动用已见,随意立方耶?药性有刑反忌宜,处味既多,莫识其性,为害不少。故余欲世人,须洞识病情,恪遵古剂而后可。 药笼中物,何所不可用,贵当病情耳。今医工见药味平缓者,肆意增损,呼为医中王道,人亦利其无患而药就之。若稍涉性气猛利之药,则束手不敢用。稍用之人,争指为野狼虎,不之近噫。工师断木,尚取斧斤之利者,于用药,则取其钝而舍其利何哉?以此知不敢用猛烈之药,皆不深脉理,不明病情者也。 邵尧夫曰:百病起于情,情轻。病亦轻诸病孰非起于情耶?盖人生以气为主,情过喜则气散,怒则气升,哀则气消,劳则气耗,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欲则气倾,寒则气收,灵则气泄,病由之作矣。识破知节,病亦少损。若着物不止,不为有生患哉?故君子贵保性而不任情,斯养气延年之术也。 病者去而来复已而复作者,阳衰而不能制疾故耳。今不能养阳而屡事攻击,有疾者,利则易生矣。有寒者,寒去则里虚矣。有疾者,积下则胃寒矣。其病至复作也奚疑?故凡病情一去之后,即当颐神养性,放下万缘,调息百日,以生阳气,迨于阳气既盛,则阴邪不能干,而旧疾无自作矣。若病情少事闲,即事酬应,啸傲如常,至于复作,则危期将至矣。 先大夫有训云,元气与脾气原无二致,人之元气充足,则脾气自然磨运而元气愈充,若元气虚眇,则脾不能运而胀满,痞气之疾作矣。不肖素禀衰弱年来,脾眚时作,因有感于先君至,教谨识于此。 余幼抱脾眚饮食下辄作胀满,思之未得其原,尝读东垣论云:气聚于脾中不得散,故时作胀满诚中现情矣,但未解治之之方也。后读《医学拾遗》治痞论云:热既在上,则内中寒凝而气不下行,故当用热药以温中焦,而下引其热,使热得降也。又《产后论》云:非由血能抢心,乃荣卫不充,中焦不治,气失所根据,而上奔于心耳。夫气聚则行寒则凝,行则病散,凝则疾生。邪气乘虚,不在淤血之有无,故干姜为产后要药,辛热故也。但当温暖正气,以致和平,则百疾无由生也。以此互观,则东垣气聚脾中之旨,昭昭明矣。 附子、大黄,医者俱畏而不用,然往往有因而得力者。尝闻许北门云:昔患脾泄,经年不愈,请教于郑澹泉,令用枣附丸。附子用童便煮制,经日末之枣肉炼为丸根据服,神验。近学院谢蚪蜂,每日进枳壳大黄丸二三服,神才清爽。都宪张庐山止之弗听,而谢体质愈充。 药性之宜于人,非庸医所能识也。 今之治目者,大都用凉药点治,不知目者,血之华,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古人点目以冰片、干姜,所以散其邪于外也。故精明之府,不可一毫楂滓,当外传热药以散其邪,则睛膜舒转;内用温药以和其血,则血脉通利。 目未有不可治者,但外用热药,若甚痛不可忍,然拔去邪毒,所谓一劳永佚者,此医药拾遗之论揭之。 目得血而能视,血冷则凝,此理易明也,而医则罕知之。邻有管连云之乃眷目患沿眶红烂,数年愈甚,百计治之,不能疗为。延吴御医诊之,曰:吾得之矣。为治大热之剂,数服,其病如脱,目复明。问之曰:此不难知也。此女人进凉药多矣。用大热剂则凝血复散,前药皆得奏功,此可为治眼之良法。吴忘其名,专用附子、人呼为吴附子云。 高安姚姓年三十时,患弱气息仅属,亦涉医书,欲取附子服之,初皆疑弗与,后病将殆,不得已听之,服至一斤许,疾遂愈,生三子。今近七旬,常疑其或作附毒,竟无也,虽老犹间服之不辍。 顾色泉老医,年六十有五,因盛怒,疽发于背,大如盂,四围色黑。召疡医治之,用冷药敷贴,敷已觉凉,约七八日后,为用刀去淤肉。顾俟其去,曰:四围色黑乃血滞,更加冷药,非其治也。乃更治热敷药,去旧药敷之,觉甚痒,终夜,明日色鲜红, 肿亦消,惟中起数十孔如蜂房。一日许,又觉恶心作哕,视一人头如两人头,自胗曰:此虚极证也。用参附大剂,进二服,视已正矣。不数日竟愈,终无刀针之苦。噫!用药系人生死,若此证危如累卵,稍一误投难乎哉。 顾色泉云:凡疮毒属阴者,必用热药,如天雄、附子之类,皆生用,庶可起死回生。余问其证,曰:如对口阴发、伏疽,扪不知痛,疽不起泡,四围如墨黑者,是老人虚弱之症,尤宜用之。窃以为,疮之阴阳一时难辨,疡医遇此,率用寒凉,杀人多矣。热药回生,其功甚巨,稍涉迟疑,生死反掌。 丹溪之治吐衄,率用黄柏一味,或并用芩连生地门冬等味,名曰滋阴降火。近有议其后者,曰:元气亏损之人,有何火降?乃虚证耳,复令脾胃冰寒,阳气衰败,何以自全?此所以沉困累年而后己也。余以为丹溪之见,未可全非,而议之者意良,是今遇前证,应以丹溪之法降其上升浮游之火,俟炎火退,然后逐其淤血,而以补助元阳,温和血气之药收功,不亦可乎!家仆名贯者,之金陵路遘寒证,饵药少瘥,故好酒即饮酒一二瓯及水饭一盂,病乃大作,气喘急,吐痰竟夕,不寐,连三日。余曰:病且急矣。奈何?请医与商榷,以瓜蒂散吐之,遂吐痰几半桶,后吐一块如猪脑血,食相裹,不二三日遂起。 妇女病患,率多心腹疼痛,痞满诸疾,大都由于气血凝聚致然。庸医妄投药饵,补之则益患,稍削之则损元气,治之当有法。先大夫宦长沙张碧泉夫人病血蛊,腹痛,甚已死。先大夫令用姜、葱、麝香、真血竭熨其脐,经行而病愈。一妇人患血痞,服药多方未效,张小泉用通利行气之药为饼,贴其脐半日,频气泄而散。可见病在下者,汤饮未易效,须以意揣量治之,使消散于下可也。 痘疹之发,根于骨髓脏腑,与诸疮不同。曾有人年十五岁而出者,问之,云:极痛不可忍,浑身如列铁钉,殆不能展侧。沉虚明善幼科,一贵公止一子,将之官与别沉嘱之曰:出痘切莫用药,用药则反伤生,上痘不必用药,下痘用药亦无功;中痘则须药扶持,然未必得人,则不如不药之为愈也。既而贵公之任其子出痘,不药而愈,竟如沈言。 家妹年七岁,下痢纯血,时丁倭乱徒,避吴中,医者已辞,救矣。先宪副公语:不肖当可救否?曰:痢疾起于气滞,儿欲饮以万病解毒丹下之,疏通其气,庶几可治。乃磨服一锭,未可,因再磨服一锭,厥明大下,即进粥两瓯,其病遂愈。以此知解毒丹之效,神妙莫比。一名紫金锭子,具载方书。 王典者,徽人,寓京师,通籍太医院徐南湖为侍御时,尝识之,且屡验其方药,每记忆之。晚归乡,患肠癖下血,诸医治弗愈且殆,南湖曰:吾思用王典医,为致书召之。王至,诊其病,曰:非肠癖也。连进黄硝之剂大下之。复诊曰:病未尽也,再进前剂,复下痰积桶。余曰:可以治矣,调理而愈。所下秽更无血积肠癖遂除。以此见,腹为热滞不能通血,肠胃逼窄而血下耳,众医皆以血治,故不效也。南湖自此更十年,患他病殂。 曾忆某医书论倒仓一法,非丹溪心印,乃云传自西域异人者,恐门人妄记也。夫虚羸之人虽有积聚,止宜养正积除,岂宜倾泻仓廪,以损正气,此可戒也。其言良是。南都一医者,最称知名士,又善导引术,偶苦壅滞,因用前法大泻,不能起于厕,遂殒。余问其年,则六十余矣。夫六十余者,岂宜行大吐下之法哉!以是知医者,不贵知法,及又贵知理,此医岂能明于盈虚消息之理哉!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最后延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但忘携来,令人之市拣极重者三枚,生切,为一剂,计重三两,投之。众医吐舌潜减其半,以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曰:何减吾成药也?问之,知减其半,噫嘻,吾投三枚,将令活三年也,今止活年半耳。后年余复病而卒,脉药之神如此。 张鹤仙,名医也。其医效有足采者,张嘉兴人,少孤,始携药囊入吾郡,未知名也。 一日郁温州水轩患阳证,伤寒禀气又薄,群医束手,不敢下。曰:脉已绝矣,下之则死。 张胗其足脉,其独大。曰:可治。遂投大承气汤,一而愈,名遂振。后有巡院杨裁庵者,按脉证如前,郁荐之,复愈。由是,吴之称名医者,首鹤仙。召视者满吴,下终其身取效无虑数百,多以大黄之功,俗遂称张大黄云。自己常进大黄丸子合许,曰:此泻南方补北方,人弗知也,年九十卒。 钱渐川,幼文勤苦,久之抱郁成疾,上焦苦咽闭,中焦苦隔噎烦闷,下焦则苦遗浊,极而呕血,几殆众医治之,罔效。偶值常熟顾爱杏至,以疾叩请,询众治,按曰:诸君治法未尝误也,而弗效者,证杂而药淆也。今请分治之,上焦用药清火解毒,食饱服之;中焦用药开郁除食,后服之,下焦用药升降水火,空心服之。品不过三四,剂不过五六,俱奏验,病若失,后强健如故。登仕版此明医不失治之效与。 因病服药,喻如因漏 船,舱久木朽,则油料无所用矣。是知舟之载以木,非以舱人之生以气非以药。今人竭精神以遂外物,疲有用以事无用曰:吾有药焉,是以凿舟沉舸,而恃哉!先辈沉东老,性澹泊,五旬余,合服人乳药丸子,久不辍,年八十五卒。卒之前半岁药不能进矣。 制附子须大熟,不尔,则有痈疽之祸耳。闻中附子毒而发疡者,如武林童南恒是已童年五十,好长生术交与多方士,有进热药以助阳者,童信之,中有附子,全剂百丸,仅进四十五丸,疽发于脑,竟卒。询知附子性毒多上升,故中其毒者,未尝不发毒脑背,多至不救,药不可不慎也。虽然童所进药当不止附子,应是群诸热药为剂,故其祸极烈耳。 世人相传,灸不着抵吃药,遂比屋,不拘何病,一概攻至。有因灸反甚,荏苒年月以亡者,可惜也。不知藏寒而病满,与体浓而形充者,法宜灸,安有病弱之人,肢体羸瘦而顾,概施火攻为也?火攻为病百端,而耗血为尤盛,不可不知。或问其目,曰:虚者不灸,弱者不灸,脉浮者不灸,脉微数者不灸,湿家身痛烦者不灸。若不审其宜而概加灸, 其不至于危殆者几希。 俗传花香不宜嗅,嗅之易生痨瘵。余尝验之。晨起见夜合花,其时含蕊将放,窥中有细,黑虫,纵横不计其数。少顷花大开复窥其中无有矣。其花傍坐,亦未见有一虫飞出,倏忽之间,何以始伙而终?无以此见,嗅得花香,非得香也,得虫也,香盛则成虫,其理有不可测者。 正文 附经目屡验良方 太极光 统治男妇大小百病恶症,疮疽肿毒,筋骨疼痛,左瘫右痪诸症。 孔雀尾(四钱,用甘草水洗,撮土搓之。复用水洗净,晒干,为末。纯用是尾,端圆处更胜) 乳香 没药(各去油,净) 蜈蚣...
《三消论》原文,《三消论》金·刘完素  
医经

《三消论》原文,《三消论》金·刘完素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三消论 《易》言:天地自太虚至黄泉,有六位,《内经》言:人之身,自头至足,亦有六位,今余又言:人胸腹之间,自肺至肾,又有六位,人与天地,造化五行,同一炉备,知彼则知此矣。故立天之气,曰金与火,立地之气,曰土与水,立人之气,曰风与火,故金火合则热而清,水土合则湿而寒,风火合则温而炎。 人胸腹之间,亦犹是也。肺最在上,为燥金,主清,心次,为君火,主热,肝又次之,为风木,主温,胆又次之,为相火,主极热,脾又次之,为湿土,主凉,肾又次之,黄泉,为寒水,主寒。故心肺象天,脾肾象地,肝胆象人。不知此者,不可与论人之病矣。 夫土为万物之本,水为万物之元,水土合德,以阴居阴,同处乎下,以立地气。 万物根于地,是故水土湿寒。若燥热阳实,则地之气不立,万物之根索泽,而枝叶枯矣。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是为动物,根本在于中也。根本者,脾、胃、肾也。(解经牵强,经义不如此也。经文本有两义,一言动物之官骸,听命于中,是根于中也,植物之枝叶,发生于下,是根于外也,一言人神明思虑发于中,故曰根于中,营术气血运于外,故曰根于外也。中废则无知,外息则不动矣,非脾肾之谓也。后《原病式》所论,极是。) 食入胃,则脾为布化气味,荣养五脏百骸,故酸入肝而养筋膜,苦入心而养血脉,甘入脾而养肌肉,辛入肺而养皮毛,咸入肾而养骨髓。五气亦然,故清养肺,热养心,温养肝,湿养脾,寒养肾也。凡此五味五气,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惟平则安矣。(观此则上文偏重湿寒,而恶燥热,亦属未是。)故六节脏象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其理也。又,大阴阳明论云:脾病而四肢不用者,何也?岐伯曰:四肢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于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颈足,不得独主于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尔,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足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不用者,谓不能为之运用也。由是观之,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禀受于脾胃,行其津液,相与濡润滋养矣。后之医者,欲以燥热之剂,以养脾胃,滋土之气,不亦舛乎!况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更服燥热之药,则脾胃之气竭矣。 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热为实而虚为寒,彼但知心火阳热一气之虚实,而非脏腑六气之虚实也。(热实寒虚,义亦本于《内经》,以人身发生之元气言,先生乃以五行之生制言。二者之理,均所当究,未可互非。)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假若胃冷为虚者,乃胃中阴水寒气实甚,而阳火热气衰虚也,非胃土湿气之本衰,(此段义论精切,所谓五行各有阴阳也。)故当温补胃中阳火之衰,退其阴水寒气之甚。又如,胃热为实者,乃胃中阳火实而阴水虚也,故当以寒药泻胃中之实火,而养其水虚。然此皆补泻胃中虚热水火所乘之邪,非胃为湿者之本。其余例同法。夫补泻脾胃湿土之本气者,润其湿者是补湿,燥其湿者是泻湿,土本湿故也。(指明本气,是先生独得之秘,是从五行立论。) 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故余尝谓:五行之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长,独阳不成。但有一物,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和平,交互克伐,是谓衰盛,变乱失常,患害由行。故水少火多,为阳实阴虚,而病热也,水多火少,为阴实阳虚,而病寒也。其为治者,泻实补虚,以平为期而已矣。故治消渴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散结濡枯利涩,为治消渴妙谛,亦治万病之准绳也。以上论脏腑五行之本气,为第一段。)况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馆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故《济众》云:三消渴者,皆由久嗜咸物,恣食炙 ,饮酒过度。亦有年少服金石丸散,积久食热,结于胸中,下焦虚热,血气不能制石,热燥甚于胃,故渴而引饮。 若饮水多而小便多者,名曰消渴。若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数而渐瘦者,名曰消中。 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但有微甚耳。 余闻世之方,多一方而通治三消渴者,以其善消水谷而喜渴也。然叔世论消渴者,多不知本。其言消渴者,上实热而下虚冷,上热故烦渴多饮,下寒故小便多出。本因下部肾水虚,而不能制其上焦心火,故上实热而下虚冷。又曰:水数一,万物之本,五行之先,故肾水者,人之本,命之元,不可使之衰弱。根本不坚,则枝叶不茂,元气不固,则形体不荣。消渴病者,下部肾水极冷,若更服寒药,则元气转虚而下部肾水转衰,则上焦心火亢甚,而难治也。但以暖药补养元气,若下部肾水得实,而胜退上焦心火,则自然渴止,小便如常,而病愈也。若此之言,正与仲景相反,所谓巧言似是,于理实违者也。非徒今日之误,亦已久哉。又如,蒋氏《药证病源》中,(今无此书。)论消渴、消中、消肾病曰: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又曰:腰肾虚冷日增重,又曰:膀胱肾脏冷如泉。始言三焦五脏俱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复言肾脏亦冷,且肾脏冰冷言为虚,其余热者,又皆言其虚,夫阴阳兴衰,安有此理!且其言自不相副,其失犹小,至于寒热差殊,用率相反,过莫大焉。(先生之辩,固极有理,然虚热、虚寒,常为病者所兼有,不独消渴也。《内经》亦曰: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是无实乎?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气血相失,故为虚焉。 故一身而兼有寒热之两虚者,亦非甚悖于理也。但用药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须有权衡,岂可谓火虚者必水实,阴盛者必阳衰耶!后来薛立斋辈,谓阳盛者不必抑阳,但益阴以配之,阴盛者不必消阴,但助阳以配之。此即一偏之论也,未始非滥觞。于先生之说矣。)或又谓:肾与膀胱属水,虚则不能制火,虚既不能制火,故小便多者,愈失其远矣。彼谓水气实者必能制火,虚则不能制火,故阳实阴虚,而热燥其液,小便淋而常少,阴实阳虚,不能制水,小便利而常多,岂知消渴小便多者,非此谓也。何哉?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为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此段议论,精确绝伦,学人当能参透,即万病俱贯通矣。而徐灵胎、陈修园,每诋叶天士通络之议,何也?一部《原病式》,只说得经络气化四字。) 故余着有《原病式》曰: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汗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者,谓泄气之门户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之隧道纹理也。一名鬼门者,谓幽冥之门也。一名玄府者,谓玄微之府也。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故经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脏,是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若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营卫、清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各随郁结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病在表,则怫郁腠理,闭密阳气,不能散越,故燥而无汁,而气液不能出矣。 叔世不知其然,故见消渴数溲,妄言为下部寒尔,岂知肠胃燥热怫郁,使之然也,予所以举此。 世谓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之道路,水虽入肠胃之内,不能渗泄于外,故小便数而复渴。此数句,足以尽其理也,试取《内经》凡言渴者,尽明之矣。有言心肺气厥而渴者,有言肝痹而渴者,有言脾热而渴者,有言肾热而渴者,有言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有言肠痹而渴者,有言小肠瘅热而渴者,有因病疟而渴者,有因肥甘石药而渴者,有因醉饱入房而渴者,有因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者,有因伤寒胃干而渴者,有因病热而渴者,有因病风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一也。(以上发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下乃备引经义,以证其实而足其理。) 所谓心肺气厥而渴,厥论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注曰:心热入肺,久而传化,内为膈热,消渴多饮也。所谓肝痹而渴者,痹论曰: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所谓脾热而渴者,痿论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所谓肾热而渴者,刺热论曰: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热论曰: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叔世惟言肾虚不能制心火,为上实热而下虚冷,以热药温补肾水,欲令胜退心火者,未明阴阳虚实之道也。夫肾水属阴而本寒,虚则为热,心火属阳而本热,虚则为寒,若肾水阴虚,则心火阳实,是谓阳实阴虚,而上下俱热,明矣。故气厥论曰:肾气衰,阳气独胜。宣明五气论曰:肾恶燥,由燥,肾枯水涸。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夫寒物属阴,能养水而泻火,热物属阳,能养火而耗水,今肾水既不胜心火,则上下俱热,奈何以热药养肾水,欲令胜心火?岂不缪哉!又如,胃与大肠热结而渴者,阴阳别论曰:一阳结,谓之消。注曰:二阳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肠胃菀热,善消水谷。又,气厥论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 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中消,善食而瘦。如肠痹而渴者,数饮而不得中,气喘而争,(痹论作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今以不得中为句,是谓不得留于中,而即出也,恐非经旨。) 时发飧泄。夫数饮而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则消渴数饮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热怫郁而气衰也,明矣,岂可以燥热毒药助其强阳,以伐弱阴乎!此真实实虚虚之罪也。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 之类,皆肠胃燥热怫郁,水液不能浸润于周身故也。或热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渗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肿也。如小肠痹热而渴者,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便坚不得出矣。注曰:热渗津液,而大便坚矣。如因病疟而渴者,疟论曰:阳实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然阳实阴虚而为病热,法当用寒药养阴泻热,是为泻实补衰之道也。如因肥甘石药而渴者,奇病论曰:有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所溢也,病名脾瘅。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 (脾属土,土数五,故曰五气,非谓五脏之气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通评虚实论曰: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之人,膏粱之疾也。或言:人惟胃气为本,脾胃合为表里,脾胃中州,当受温补,以调饮食。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乏,而难治也。此言乃不明阴阳、寒热虚责、补泻之道,故妄言而无畏也。岂知腹中论云: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注言: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多喜曰癫。多怒曰狂。芳,美味也。石谓英、乳,乃发热之药也。经又曰: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药之气悍,二者之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热气 悍,药气亦然。 所谓饮一溲二者,当肺气从水而出也,其水谷之海竭矣。凡见消渴,便用热药,误人多矣,故《内经》应言渴者,皆如是,岂不昭晰欤!(以上论理升降出入,是病机也。推病根,为第二段。) 然而犹有惑者,诸气过极,反胜也,是以人多误也,如阳极反似阴者是也。(推进一层,发明化气,则前半义理,更觉圆道矣。)若不明标本,认似为是,始终乖矣。故凡见下部觉冷,两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状类寒水,宜加寒药下之三五次,则火降水升,寒化自退。 (此下谓清降之也,非攻下也。此等上热下寒,固是火不下降,然火之所以不降,非有寒以格之耶,治此者,成法甚多,未可概用寒下。且上热下寒与内热外寒,皆真寒真热也,与真热而现寒之假象,尚隔一层。)然而举世皆同执迷,至如《易》、《素》二书,弃如朽壤,良可悲夫!故处其方,必明病之标本,达药之所能,通气之所宜,而无加害者,所以制其方也已。 所谓标本者,先病而为本,后病而为标,此为病之本末也。标本相传,先当救其急也。又云: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盖为病,藏病最急也。又云:六气为胃之本,假若胃热者,胃为标,热为本也,处其方者,当除胃中之热,是治其本也。故六气乃以甚者为邪,衰者为正,法当泻甚补衰,以平为期。养正除邪,乃天之道也,为政之理,补残之义也。大凡治病,明知标本,按法治之,何必谋于众。阴阳别论曰:谨熟阴阳,无于众谋。标本病传论: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至真要大论曰:知标知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适足以乱经。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起,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浅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 言标与本异,易而弗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天元纪大论曰:至数极而道不惑,可谓明矣。所谓药之功能者,温凉不同,寒热相反,燥湿异本,前已言之矣。(以上推论化气,发明标本,是补足前半篇义理,为第三段。以下论五味补泻治法,退出通篇,为第四段。) 斯言气也,至于味之功能,如酸能收,甘能缓,辛能散,苦能坚,咸能轻。酸属木也,金燥主于散落,而木反之。土湿主于缓,而水胜之,故能收也。苦能燥湿而坚、火者苦也,《易》曰燥万物者,莫 乎火,凡物燥则坚也,甘能缓急而散结,甘者土也,燥能急结,故缓则急散也。辛能散抑散结润燥,辛者金也,金主散落,金生水故也。况抑结散,则气液宣行,而津液生也。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咸能轻坚,咸者水也,水润而柔,故胜火之坚矣,此为五脏之味也。其为五味之本者,淡也。淡,胃土之味也。胃土者,地也,地为万物之本,胃为一身之本。天元纪大论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五味之本,淡也。以配胃土,淡能渗泄利窍。夫燥能急结,而淡能缓之,淡为刚土,极能润燥,缓其急结,令气通行,而致津液渗泄也。故消渴之人,其率与食,皆宜淡剂。 至真要大论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坚、或轻,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也。 《本草》云:药有三品,上品为君,主养命,小毒,以应天,中品为臣,主养性,常毒,以应人,下品为佐使,主治病,大毒,以应地。不在三品者,气毒之物也。凡此君臣佐使者,所以明药之善恶也。处方之道,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之用者为佐使。适其病之所根,有君臣佐使、奇偶小大之制,明其岁玫、君臣、脉位,而有逆顺、反正、主疗之方,随病所宜以施用,其治法多端,能备所用者,良工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微者逆而制之,甚者从而去之,燥者润之,湿者燥之,坚者轻之,轻者坚之,急者缓之,客者除之,留者攻之,劳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衰者补之,甚者泻之,吐之,下之,摩之,浴之,搏之,劫之,开之,发之,灸之,刺之,适足为用,各安其气,必清必净,而病气衰去,脏腑和平,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治不法天之纪,不明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六节藏象论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不可以为工也。 今集诸经验方,附于篇末。 神白散 治真阴素被损虚,多服金石等药,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 桂府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生用)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或大渴欲饮冷者,用新汲水尤妙。 猪肚丸 治消渴、消中。 猪肚(一枚)...
《三指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txt,《三指禅》脉诀原文完整版下载
医经

《三指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txt,《三指禅》脉诀原文完整版下载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三指禅》在线阅读全文下载txt,《三指禅》脉诀原文完整版下载 三指禅 清 周学霆 凡例八则 一叔和《脉经》兵燹之余,无复睹其全本,五代迄今,千有余年,脉诀迭出,尽失《灵》、《素》、《难经》原文。是编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二十七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 一《灵》、《素》、《难经》词旨深邃,非后学所能蠡测管窥,是编一字一句,悉宗经文。编中相为表里,六部脉位,三焦包络,极力将经文阐发明晰,以辨宋明改撺之非。 一生人性发为情,情莫着于欣戚,而修仙修佛之基,以身为本,即皆寓于膻中、丹田中,从未有疏明其义,如数掌上罗纹者。是编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而金液还丹之说,可知其非是外来。 一论症首列男女异尺,剖别阴阳之蕴,即《周易》上卷首乾坤,下卷首咸恒之义。 一论症自痨至咳嗽篇,溯源先天主宰,以通元之妙手,写济世之婆心。语语自圣经出,却语语从心坎中出,医见之为医,元见之为元。 一论症自泄至哮喘篇,发挥后天功用,饮食劳役,病有四百四种,立论难于悉备,而大端却已 括无遗。 一论症自春温至温疫篇,所有外感诸症,率根据于四序乘除,五行衰旺之理,经经纬史,抉汉分章。是儒家吐属,是医家经论,是草元家用,令人把玩不尽。 一论症自室女以后,凡杂症亦略见一斑,可引伸而触类,无得以挂漏议之。其所着之方,皆道人四十余年之经验,因统名之曰“经验方”。 以上八则,实道人得手应心,有功世道之作,特为表出,用公诸同志云。 卷一 总论 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距今四十余年,所过通都大邑,探取病情,无一不验。今不敢以自私,立为主脑,对以阴阳,注释多本古人体裁,实非臆造,就正同学,幸其教我。 卷一 脉学源流 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以候人之动气。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浮九分,阴得一寸,合于黄钟。黄钟者,气之先兆,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能知人命之死生。本律管以定脉,轩岐之微蕴,诚有未易窥测者。越人着《难经》,推明十变;叔和撰《脉经》,演成十卷,而脉始得灿明于世。迄五代高阳生《脉诀》出,士大夫多议之,由是才人杰士,咸驰骤于笔墨之间,各据其理,各抒其见,而真诀几几乎晦矣。齐 澄论脉,女子阴逆,自上生下,左寸为受命之根,心肺脉诊于两尺,倒装五脏,谬妄已极。赵维宗论脉,心肺在上,为浮为阳。肝肾在下,为沉为阴。脾居中州,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意义肤浅,更属无稽。吴草庐宗《内经》取之于气口,未尽《内经》之奥。朱考享推《内经》,求之于遍身,未达《内经》之专。若二李者(濒湖、士材)将前人所流传之脉,依样画葫芦,演成诗句,字字晓畅。叔和而后,幸有传人,究未得平脉诀,医无权度,殊失《内经》以平人定脉之旨。是编揆之前哲,虽则别开生面,实亦不过发明《内经》及《难经》、《脉经》之义云尔。 卷一 定脉部位 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难经》之首篇,则亦非凭空结撰也。故郭公此书,备载其悟,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难经》蔓乎尚已,至于丁德用之法则,余窃意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识也。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相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韵语,其词浅陋,非叔和本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余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于此,以俟明者而折衷焉。”按《内经》十八卷,即三坟古书,既未经孔子删定,复未经朱子集注,医喙争鸣,互相排诋,分门别户,莫知适从。独指高骨为关,以定尺寸,得朱子之跋,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 卷一 尺寸解 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为分晰。 卷一 六部脉解 六部之脉,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究之候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则得诀矣。《脉经》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婀婀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假如春脉弦,岂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乎?弦则俱弦,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非谓独候之左关。但得浮洪,即属心火,不必定拘左寸;但得短涩,即属肺金,不必定拘右寸;但得沉细,即属肾水,不必定拘左尺;但得和缓,即属脾土,不必定拘右关。五脏之脉分,五脏之部不分也。是以伤寒之脉,仲景一书曰浮、曰紧、曰长、曰弦、曰沉、曰微、曰伏、曰代,但统分脉之浮、紧、长、弦、沉、微、伏、代,并未专指何经。内伤之脉,叔和一书,失血宜沉细,不宜浮紧;水症宜浮大,不宜沉伏;上气宜浮滑,不宜沉数;腹痛宜沉伏,不宜浮洪;消渴宜数大,不宜虚细;咳嗽宜浮缓,不宜细数。但分脉之宜与不宜,亦不必辨其何脏,此其明白可证者也。要须知先天一点真阳之火,潜于水中,寄居两尺,在右火用事,水为之涵。火生土,是为脾土,居右关;土生金,是为肺金,居右寸。在左水用事,火为之温。水生木,是为肝木,居左关;木生火,是为心火,居左寸。自无而生有,由下而生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难经》曰:“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寸口者,手太阴之动脉。《内经》曰:“心脉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此又于部分之间,而别有会心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卷一 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 天下之理,有不必辨者,有必欲辨者。不必辨而辨,则其理晦;必欲辨而不辨,则其理亦晦。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形质既已相配,气脉自然相通。而以为大小肠之在下,不得候之于上,相为表里,则可;同居其部,则不可。易为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亦思气类相感,有不见其端倪者。琥珀拾芥,悬空亦起;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而何论大小肠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也乎?且胸中膻中,间不能寸,小肠丙火,何得与肾水同居,大肠庚金,何得与命门同宿乎?此则不必为之穿凿而辨者也。而有不得不辨者,左肾以藏水,右肾以藏火,既已力辨其非,何以两肾俱藏水,列诸左右,独候之左尺,有是理乎?不知两肾皆藏水,即皆藏火,不过左以水为主,右以火为主耳。吾为之正其名曰: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肺大肠脾胃肾命门。 卷一 定至数 持脉之初,先看至数。欲知至数,先平己之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人之呼吸,未尝不同。盖人之五脏不可见,所可见者,脉而已。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入于肝肾,肝一至,肾一至。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一息。脾脉不见者,以土旺于四季也。是为平脉。惟是邪扰于中,斯脉不得其正耳。亦有平人脉来五至而无病者。 卷一 二十七脉名目...
《三家医案合刻》
医经

《三家医案合刻》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三家医案合刻 清 吴金寿 陆序 三家医案者,叶天士布衣,薛生白征君、缪宜亭进士之所作也。青囊一肩,紫书三卷,壶公待用无遗;牛溲马勃,收藏不弃。盛以竹节,量以刀圭。赤箭 于云根,红盐拂于灶上。明珠耻其价,金镜惭其形。杏林之树,以董奉而益珍;橘井之泉,非苏耽其谁凿。游刃恢乎,奏刀 然,无枝经肯綮之忧,得批却导 之要。今虽扁卢已杳,和缓云遥,郭玉之针靡传,淳意之经失授,而问秘书于金匮,鼠迹犹存,抄禁方于龙宫,蠹蚀未尽,傥不搜之石室,镌以玉版,则桃胶莫问,金浆遂漓,安能唤三折之肱,起一肱之土,续已断之琴弦,补久亡之笙诗乎。此莺湖吴子音先生,所以有合刻之选也。先生以民胞为怀,婆心救世,赤饼胸纳,青芝手采,五行精理,六气辨淫,心源接俞跗之传意,学探允宗之妙,岁活人以万计,日扪心无一疵。固已严州道上,争颂桐君。成都市中,惟寻韩伯矣。乃当夫春雨初过,药苗微香,花拂帘垂,茗熟炉沸,茶烟袅于帐后,砚云起于池中。簟滑瓯甘,窗疏几净。爰翻玉轴,细检牙签。考阴阳之和,按升沉之度,攻必腠理,位必君臣,总思邈之《千金》,资葛洪之万卷,莫不明折虫翼,细察蚊睫,着解颅理脑之效,显涤胃湔肠之能,洵可以寿诸枣梨,观其草木焉。今天秘术不宣者,庸医之窄量也;着书行世者,良医之苦心也。设或箧藏内典,枕贮《灵枢》,窃巫彭之制,而号为己能,抱岐伯之书,而矜为独得,则春风已歇,兰草孤芳,抱朴虚传,简文空劝。竟没飞仙之迹,难言妙道之公,乃先生则玉字亲编,金针暗度,潜消 ,广被太和,其心可不谓美哉!其利于是乎溥矣。长春少有痼疾,长习微 ,药性粗谙,方书渐熟,命含毫而撰序,遂濡笔而成章。嗟拙陋之无文,恐揄扬之未善,神君活我,医者原存割股之心,贤士知余,狂夫难疗看花之癖。 道光辛卯九月既望愚侄乌程陆长春瓣香氏谨撰 姚序 余奉命视学江左,按临苏属,苏属人文渊薮,校士之暇,留心博访。震泽吴生金寿,以《三家医案》,请序于余。三家者,叶天士、薛生曰、缪宜亭三先生也。三先生皆吴中往哲,素闻其治病之神,如磁引针,如鼓应桴。今阅其方案,灵机活泼,议论精醇,诚非学有根源,不克臻此超诣。然非吴生拾遗补缺,汇萃成编,则当日斟今酌古,殊途同归之理,何由观其会通?余故心折三先生而并以此多吴生也。吴生博学好古,诗善六法,兼通医理,为吴郡张容庭入室弟子。容庭者,继三家而起者也,生于医固无俟于余言,而余窃有一言为生进者,盖医之道,下流为艺,上通于儒。轩岐以来,《内经》、《素问》尚矣。而后贤辈出,代有成书,要其旨,虚实以质异,情性以因感,风气以变生。所谓穷阴阳升降之微,悉运会转移之故。五行尽其变,五土异其宜,实足与天地权生息之机,为国家培太平之本,医之学不亦大哉!余望吴生能近守师承,远宗前哲,功深养到,实至名归。有以传三先生之书,必有以传三先生之学,则此集其 矢焉耳。故于请序也,书以勖之,并嘱其持云容庭,其不以使者之言为河汉否。 道光纪元岁次辛巳十月既望,赐进士及第诰授光禄大夫南书房行走户部左侍郎提督汇苏全省学政加三级归安姚文田撰 例言 三家医案,藏箧有年,校刊医效秘传竣事,同人以两书如丰城宝物,必合延津,怂恿合刻。缘重为补订,命门人凌又新,侄右 校正,以应同人之命。并略系例言如左。 医案与医书,似同实异。书则示人以规矩,故宜分门别类,使后学有一定之准绳;案则因症用方有一方之运用,不致泥古不化,以佐书之不逮。既无定体,奚烦类别,故随选随录之。况案中病情杂见者颇多,本难条分缕析也。 叶氏方案,散播人间者不少,然所存俱当时门诊为多,余搜罗二十余年,不下八九百案禊湖毛氏、邱氏本,皆系及门汇存赴诊之案。案中议论超迈,立法精到,尤足启迪后人,故采取独多于他本。 薛案,余所得郡中朱氏抄存本外,散见者落落晨星。如定武兰亭不少概见,惟余同里莲溪有手抄本,较朱本多十分之四,亟为注册表。然终恨存方不多,倘同志君子另有藏本,尚希邮寄补刊,以广其传,幸甚。 缪案,乃业师张友樵先生手录。缪氏专于调补,善用异类有情之品,疗治虚劳杂症,头头是道,实补前哲所未发。故合纂行世。 是书所录,仅三家之寸鳞片爪耳。而回春妙手,已见一斑,诚即此触类而引伸之,于斯道未必无小补云。 续刊书五各,西洋利西泰人身说概,盐官裴一中言医,平湖陆秋山瘟疫新编,暨拙着语冰漫录,阅历知非,俱已汇稿嗣出。 道光辛卯秋八月望日笠泽吴金寿子音氏识 卷一 粤东地卑多湿,阳气多泄。宦游十载,恰已五旬。中年二气,不及壮盛坚固,眩晕汗出,乃阳不潜藏,变化内风,扰动虚灵所致。内经藏象谓肾为根本,左右有二。盖一阴一阳,互相交纽,水中有火,为生生化育,惟藏畜不露,斯永年无病。而肝为肾子,母气既衰,水不生木热起脊背,直至巅顶,清之补之,无效,未究藏阴内乏,阳气独升之旨。古人以肾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用药之法,填实精气以固其下,佐咸味以达之,兼气重以镇之,介类以潜之,酸味以收之,夏入滋清以凉肝。引之导之,浮阳内风,勿令鼓熟地 北五味子 萸肉 磁石 青盐 琐阳 龟板 茯神 湘莲 天门冬猪脊筋捣烂,和蜜丸,热酒送。 经漏百日,淋带不止,是冲任督带奇经诸脉不能固摄,病在下焦,脉左关沉微而缓,右部虚益气,仅升脾营,焉得药到病所?滋阴堵塞沉腻与胃衰少谷相背,考古崩漏不止,先用局方震灵丹,直达冲任以固之,继用人参汤续其生气,得效,再为进商。 卷一 震灵丹 诊脉百至,数促而芤,劳损数年不复,寒热,大汗泄越。将及半载,卧枕嗽甚,起坐少谷食大减,大便不实,由下焦损伤冲脉之气震动,诸脉皆逆。医投清热理肺,降气消痰,益令胃气残害。昔越人有下损过脾不治之训,此寒热汗出,二气不交所致。秋半之气不应,天气肃降乖离,已见一斑。生阳不发,入冬可虑,急固散越之阳,望其寒热汗出,稍缓再商。 救逆汤去白术,加人参。...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在线阅读全文下载,《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原文
医经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在线阅读全文下载,《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原文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清 李子毅 卷一 活幼指南赋 小儿方术,号日哑科,口不能言,脉无可施,惟形色以为凭。竭心思而施治。故善养子者,似类龙以调护,不善养子者,如舔犊()而爱惜。爱之愈勤,害之愈急。乍头温而足冷,忽多啼而不乳,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小儿方术专门,以补化工之不及。汤胃脆薄兮,饮食易伤,筋骨柔弱兮,风寒易袭,父母何知。看承大弛()。重绵厚袄,反助阳以耗阴;流欢放饭,徒败脾而损宙。闻异声,见异物。失于堤防;深其居,简其出,过于周密。未期而行立今,喜其长成;无事而嘻笑兮,谓之聪薏。一旦病生,双亲心戚,不信医而信巫,罔求医()而求鬼,乃人事之弗修,谓天命之如此。 欲观气色,先分部位:左颊()兮青龙属肝;右颊()兮今白虎属肺。天庭高而离阳心火;地角低而坎阴肾水。鼻在面中,脾通土气()。观乎色之所现,知其病之所起引()。又况脾应乎唇,肺通乎鼻,舌乃心苗,目为肝液,胃流注于双颐(),肾开窍于两耳,爪则筋余,而脾为之运,发则血余,而肾为之主,脾司手足,肾运()牙齿,茍本脏之或衰,即所属之先惫。能辨形色兮,似挺撞钟;若昧朕兆兮,如石投水。 凡观乎外,可知其内。红色瑰而热蒸;青色露而惊悸。如煤之黑兮,中恶()之因。似橘之黄兮,脾虚之谓。白乃疳痨;紫为热极()。青遮口角,扁鹊难医;黑掩太阳,卢医莫治。年寿赤光兮,多生脓血,山根青色兮,频见灾危。能察色以知由,岂按图而索骥。 朱雀()贯于双瞳兮(),火入水乡。青龙()续于四白兮,肝乘脾胃。泄痢而带黄者()须防,咳嗽而拖蓝者可畏。腹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掇。惊风欲发,先颊赤而目瞪。火光焰焰兮,外感风寒。金气浮浮兮,中藏癖积。乍黄乍白兮,疳热连绵;又青又赤兮,风邪紧急。察之既精,治之得理。鸦声鱼口。枉费心机。肉折皮干,空劳气力。 气色改移,形容变易。气乏则囱门成坑,血衰则头毛作穗。 眼生哆目兮,肝风涩目,口流涎沫兮,脾冷滞颐。面目虚浮,定膨胀而气喘;眉毛颦蹙,则肚痛以多啼。蛔蛔兮脾胃渐败,匮疮兮肛脏先亏。茍瞑眩而弗疗,纵神仙亦何益。 手如数物兮,惊风将发!面如涂朱兮,心火已炽。坐卧爱冷兮,烦热之攻;伸缩就暖兮,风寒之畏。肚大脚小,脾欲困而成疳,眼睁()口张,势已危而必毙。弄舌脾热。解颅肾惫。重舌木舌,盖热积于心脾;哽气喘气,实火浮于肝肺。酿宜息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缘食积,唇干作渴,肠鸣自利。夜啼分为四症·变蒸周于一岁。心热欲言而不能,脾虚无时而好睡。病后失声者肾怯,咳后失声者肺痿。肚痛而清水流出者虫,腹痛而大便酸臭者积。口频撮而脾虚,舌长伸而火炽。龟胸是肺火胀于胸膈。龟背乃肾风入于骨髓。鼻干黑燥兮,火盛金衰,肚大筋青兮,木强土溃。 丹瘤疮疥,皆胎毒之流连,吐泻疟痢,乃积食之沾滞。不能吮乳者,热在心脾;尝欲俯卧者。火蒸肠胃。喜视灯火,烦热在心,爱吃泥土,疳热在脾。腹痛寒侵,口疮热积。脐风忌于一腊。火丹畏于周岁。惊自热来,痢因痰致。吐泄而精神耗者则危,疟痢而饮食减者必瘁。 惊本心生,风由肝致。搐分左右兮。证有顺逆,药分补泻兮,病有虚实。急惊由于积热之深,凉泄便宜,慢惊得于大病之后,温补为贯。头摇目窜而气喘兮,上工莫医;口禁鼻张而足冷兮,神丹何济。闭目者无魂(),狂叫这多祟()。不知吞吐者,必见阎罗;反加闷乱者,终归蒿里。既明症候,须知调理。 胎毒用甘草、黄连,食积用白术、积实。急惊搐掣,以导赤泄青;慢惊嚷契从,以补中益气。集巠去疳,备急治积。抱龙丸化痰镇惊,胃苓丸补脾开胃。夜啼须退热清心,哺热必养血升提。 理中止泄,香连止痢。积热不除,凉惊丸大有补效(),沉寒难疗,养脾丸最为密秘。痰火攻兮三黄丸,水谷不化兮一粒丹()。 柴芩治疟,月蟾消痞。潮热金花,咳嗽玉液。疮疥者胡麻。丹瘤着凉膈。吐泻而渴着,白术可投;烦热而渴者(),益元为最。 斑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积。衄血,咳血者茅花,重舌、木舌者针刺。口疮不愈者洗心,腹胀不食者平胃。五拗()治喘,四苓利水。退黄消肿,胃苓加减以堪行;破积安虫,集巠从容而可治。 大抵婴儿,易为虚实,谓理最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热走气以耗阴,苦寒败阳而损胃。如逢食积,解之不可或迟;若遇虚赢,补之尤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劳毙。 注:()舔犊: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抵犊”。 ()大弛: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太弛”。 ()求医: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求药”。 ()原书注:左颊即左颧骨。 ()原书注:右颊即右颧骨。 ()脾通土气: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脾土通气”。 ()知其病之所起: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知乎病之所起”。 ()原书注:双颐即颊之两旁。 ()肾运:山东泰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肾连”。 ()原书注:中恶即病之极。 ()热极: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热急”。 ()原书注:朱雀即心经,心属火。 ()原书注:瞳仁属水,火入水乡,即火克水。 ()原书注:青龙即肝经,肝属木。四白属脾。 ()泄痢而常黄者: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泄痢而带阳者”·()眼睁: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眼撑’。 ()无魂:有的抄本为”神疲”。 ()多祟:有的抄本为”惊悸”。 ()补效: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神效”。有的手抄本为”功效”。 ()一粒丹:山东秦安州李雨沾方悦父发梓版为”金丹一粒”。 ()烦热而渴者:汉阳鹤谓张伯琮校定版为”烦渴而热者”。 ()五拗:编者注,即三拗汤加生石膏,茶叶。 卷一...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在线阅读下载
医经方剂论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在线阅读下载

国学中医网—若想心如明镜,必当饱读诗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书籍下载 国学文化、国学古籍讲座、中医书籍、中医文化、中医书籍资料集合。 国学经典书籍推荐书目大全集下载 非注册付费用户仅能浏览全文,更多内容,注册本站会员或者直接付费下载txt学习完整版更方便哦 (手机下载用户选择浏览器打开–登录账号或直接购买—下载电子书既可阅读)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在线阅读下载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清·清·万密斋  目录 赠万密斋先生医书序 叙 叙万氏幼科源流 卷之一 总论大法 附方 卷之二 背图形八症(一) 脑发 腮 上背发 中背发 下背发 腰背发 暗发(骑马痈) 卷之三 背图形八症(二) 对口 正背发 上搭手 中搭手 囊发 蛇头疔 蛇头疔 天蛇头毒 膝发 卷之四 面图形十二症(一) 鬓发 眉发 耳发 颐发 须发 肩发 乳发 胸发 手背发...